岸上,多铎率领的5000精锐骑兵已经杀到了浪石坪。
对面密密麻麻的明军,在多铎眼里就如同一只只煮熟的鸭子,就等着他的手下一个个去收拾了。
多铎原本想跟在松树坪进攻王廷臣部时一样,从明军的西面、西南和西北三个方向靠近后放箭,然而到了这里他才发现,明军的西北方向有个很长的港湾,那里没法发动攻势,只能从西面和西南两个方向进攻。
这样的话,作战效果肯定比三个方向同时攻击要差一些,但最终消灭这股明军毫无问题,无非就是多花点时间而已。
达素此时心痒难耐,甲喇额真的职位被旺吉努抢去,升官已经暂时不可能了,但如果能多攒点战功,等到下次再有甲喇额真的职位空出来,那就绝对是他的没跑了。
面对达素的请战,多铎没法拒绝。这位下属此前立下了不小的战功,没能升官,他觉得有所亏欠,因此如果有再立新功的机会,他当然愿意交给达素。
于是,达素指挥大部分人马,从正面发起攻势,另一部分兵马则从明军西南方向辅攻。
港湾内,郑森站在船头,密切关注着岸上的态势。他能听到双方的喊杀声、清军的马蹄声,还有腾起的烟尘,然而因为树林阻挡,他看不到双方的身影。
不过这并不妨碍他对敌情的观察,空中的箭雨,让他可以对战场的形势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郑森看到,此时由东向西的箭雨很密集,这是因为明军人数众多的缘故;而自西向东的飞箭就没有那么密集了,毕竟清军兵力要少得多。
10艘战舰的水手们都看着这位水师统领,郑彩更是急不可耐:他的职责就是尽力保护前锋部队,如今眼看着清军发起了攻击,他岂能坐视不管?
然而,当他再次通过旗语兵请求开炮时,郑森却示意:再等等。
郑彩有点不明白:自己这位堂弟是怎么了?难道没看见,明军箭雨的力道正在减弱吗?
明军阵形密集,中箭倒下的人比清军多,减员的速度更快,因此反击的力度必然会逐渐衰减,这都是很容易想见的。既然如此,水师就应该赶紧开炮支援啊,还等什么呢?
郑彩的担忧,郑森同样有,不过在郑森看来,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着急。
刚开始的时候,明军的反击力度最强,因此清军并不会全力进攻,而是先消耗一下明军的力量再说。这时水师开炮,清军肯定会急忙后撤,杀伤效果将很有限。
因此,最好是等到明军的力量被削弱,清军觉得占据了压倒优势,消灭杨国柱部已近在眼前,这时清军势必会全线压上,此时水师果断开炮,效果才是最佳的。
这么做,杨国柱部会遭受相当大的损失,但是没有办法,大帅的方略,其精髓就在于“以命换命”,经过这几仗,他已经充分领会到了。
慈不掌兵,对于郑森来说,怎么给敌人造成最大的杀伤,才是他心目中最重要的课题。
然而,此时岸上的明军已经渐渐不支,余铭等众将开始犯嘀咕:总兵大人不是说大帅已经做出了安排吗?都到这会了,怎么还不起作用啊?再这样打下去,我们就要跟王廷臣部一样,全军覆没了。
此时明军的箭雨越来越稀疏,清军的箭雨逐渐开始占了上风。
看到这架势,达素大喜:再加一把劲,明军说不定就会崩溃。
他正准备下令全军压上,一扭头,他又瞥见了港湾中矗立的几根木杆。
其实他早就已经瞅见这几根木杆了,起初他并不在意,以为只是几棵长得比较高大的树而已。
然而,正当他正打算对明军发动最后一击时,不知怎的,他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这几根木杆是树的话,怎么会是光秃秃的,没有长出任何树叶呢?
此时正是夏天,海边的树木枝繁叶茂,树叶青翠欲滴,对比之下,这几根木杆就显得有些突兀了。
达素觉得有点不对劲,于是催马朝树林驰去,想靠近点看个究竟。
这一看可不得了,透过树林的间隙,他发现不远处的港湾里,一长溜并排停泊着10艘明军战舰,数十个乌黑的炮口正对着岸上,而他率领的清军,等于正在敌人的炮口下冲杀着。
达素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他一边打马往回逃,一边大喊着:“有埋伏!快撤!”
清军正杀得兴起,很多人一时没注意到达素的命令,然而郑森却听到了。
糟糕,港湾里的水师被敌人发现了!
事不宜迟,不能再等了,如果让清军撤走,那可就错失战机了。
郑森赶紧让旗语兵下令:开炮!
各舰的水手们早已等得不耐烦,接到郑森的命令后,70门火炮立刻火力全开!
杨国柱部正面的清军激战正酣,忽然听到北边传来轰隆隆的巨响,随后一枚枚炮弹从树林后面飞了过来,在他们中间爆炸。
在后面督阵的多铎看得目瞪口呆,他跟明军已交手多次,稍微一看就弄懂了:原来朱慈烺命令明军水师埋伏在港湾里,从侧面朝清军开炮。
他以前从未见过这种战法,难怪毫无防备。
到了这时,多铎才发现:原来中计的不是杨国柱,而是他自己!
他连忙下令撤退,其实这个命令有些多余,因为对于清军来说,明军水师的火炮就相当于撤退的命令,就连明军西南方向的清军,虽然炮弹根本够不到他们头上,此时也选择了溜之大吉。
明军水师尽情倾泻着炮弹,杨国柱见状,也不再躲在侍卫们的盾牌之下,他亲自弯弓搭箭,朝敌人射去,前锋部队的将士们,只要身上带着弓箭的,也都跟着放箭。
在这双重打击之下,明军正面的战场上,清军如果没能及时逃走的话,基本上就剩不下几个喘气的了。
水师的炮击终于停止了,杨国柱没有罢休,他命令余铭率骑兵部队追击清军。
此时多铎正率领残兵,仓皇西撤,一些伤兵落在后面。
余铭的手下原本有2000多名骑兵,此时已不足1200人。要是在以往,余铭可不敢率部跟在清军后面穷追不舍,因为那样的话,如果被清军来个反包围,他可就回不来了。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清军刚刚吃了败仗,士气低落,掉队的清兵又有伤在身,见明军骑兵追杀过来,他们无力再战,只得作鸟兽散。
这么一来,局势就演变成了明军骑兵追着这些清兵猛砍,这跟以前相比,场面完全颠倒了过来。
经此一战,余铭率部又消灭了200多清军,兴高采烈地回去向杨国柱复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