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为刃,划破时代黑暗
在长安文坛,杜甫诗名渐起,他的批判诗作引起了权贵的注意。
一日,杜甫在街头书肆选书,王大人带着随从路过。
王大人一眼认出杜甫,心中顿时怒火中烧,停下脚步,故意提高音量:“哟,这不是爱写歪诗的杜甫吗?整天在诗里胡言乱语,诋毁盛世,真是不知所谓!”
杜甫转身,拱手行礼,不卑不亢道:“大人,我不过是如实记录所见所闻,百姓生活艰难,难道说不得?‘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如今安禄山叛乱,百姓生灵涂炭,杨国忠在朝堂弄权,致使民不聊生,我笔下所写,皆是这世间真实的苦难。长安城外,李员外强占民田五百余亩,致使百户农民流离失所,这般惨状,大人可曾知晓?”
王大人冷笑一声:“你这是恶意抹黑!朝廷恩泽四方,百姓安居乐业,哪有你说的那般不堪?你居心叵测!”
杜甫面色不改,坚定回应:“大人若不信,不妨去市井街巷、城外村落看看,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这岂是安居乐业之景?”
王大人被气得脸色铁青,指着杜甫骂道:“你这狂徒,今日定要给你点教训!”
示意随从动手。随从们如恶狼般一拥而上,瞬间将杜甫围在中间,拳脚相向。
杜甫挺直脊梁,毫无惧色,虽被打得身形摇晃,嘴角溢血,却仍大声怒斥:“你们这些权贵,鱼肉百姓,迟早会遭到报应!”
周围百姓纷纷围拢过来,义愤填膺,怒声指责王大人的恶行。
王大人见众怒难犯,只能狠狠瞪了杜甫一眼,带着随从悻悻离去。
回到客栈,李明焦急地说:“子美,你今日与王大人起了冲突,可要小心报复!”
杜甫神色坦然,说道:“我既已选择为百姓发声,便不惧任何威胁。若因惧怕权贵而沉默,又怎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古人云‘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我杜甫定要坚守本心!”
李明无奈叹气:“可你生活本就艰难,再招惹权贵,往后日子更难过了。”
杜甫拍了拍李明的肩膀:“贤弟放心,我心中有数。只要能让更多人知晓百姓的苦难,一切都值得。”
还有一回,杜甫为深入了解百姓生活,前往长安城外的小村落。
当时正值唐王朝内忧外患,土地兼并严重,灾荒连年,百姓苦不堪言。
杜甫与他们一同劳作,亲身体验其中的艰辛。
他看到一位老妇人,为给生病的孙儿熬药,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地翻找野草,双手冻得通红干裂。
寒风如刀割般刺骨,老妇人的身体摇摇欲坠,然而她眼中的坚定却从未动摇。
这一幕深深刺痛了杜甫的心,他内心先是涌起一股愤怒,紧接着又想到百姓的悲惨境遇,愤怒转化为深深的悲哀,他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被这些权贵吓倒。
从村落回来后,杜甫与李明谈及此事。
李明感慨道:“子美,那些百姓生活太苦了,你此番经历,想必又有不少创作灵感。”
杜甫点头:“是啊,亲眼目睹他们的苦难,我更觉肩负重任。我要把这些真实场景写进诗里,让更多人看到。”
李明担忧地问:“可你如此执着,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真的值得吗?”
杜甫目光坚定,说道:“贤弟,这世间需要有人为弱者发声,即便前路荆棘丛生,我也绝不退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百姓之苦,便是我之苦,我又怎能袖手旁观!你可听闻张巡坚守睢阳之事?他带领军民,在粮草断绝、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坚守数月,宁死不屈,只为守护百姓。他们的坚韧,更让我坚定了为百姓发声的决心。”
创作过程中,杜甫面临诸多压力。
住处常被不明身份之人骚扰,夜里常有石子砸窗。
但他不为所动,依旧在昏暗的烛光下,一笔一划地书写对社会的批判和对百姓的关怀。
那烛光在风中摇曳,却始终未灭,如同他心中的信念,坚定而执着。
一日,杜甫外出归来,刚踏入客栈,便被几个凶神恶煞的大汉拦住。
为首的大汉满脸横肉,恶狠狠地说:“杜甫,你写的诗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识相的就把诗稿交出来,不然有你好受的!”
杜甫心中一惊,很快镇定下来,义正言辞地回应:“诗稿乃是我心血所聚,记录的是世间真相,岂会交予你们这些爪牙!”
大汉们一拥而上抢夺诗稿,杜甫紧紧护着,与他们奋力搏斗。
混乱中,杜甫被推倒在地,身上多处擦伤,衣服也被扯破,他拼尽全力挣扎起身,怒目圆睁,大声吼道:“你们可以夺走我的生命,但休想夺走我的诗稿!这些文字,必将成为你们恶行的见证!”
最终,客栈老板赶来喝退大汉。
杜甫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眼神透露出不屈的光芒,继续回到房间,拿起笔续写被打断的诗句。
李明匆忙赶来,看到杜甫受伤,心疼不已:“子美,你这又是何苦呢?为了这些诗,你差点丢了性命!”
杜甫却笑着说:“贤弟,这诗稿比我的性命还重要。只要它能留存于世,让更多人看到世间的不公,一切伤痛都不值一提。就像司马迁受宫刑后仍着《史记》,我也要用我的笔,为这时代留下真实的印记!你还记得李邕大人吗?早年他赏识我的才华,与我促膝长谈,鼓励我坚持创作,表达真实情感。如今,我更不能辜负他的期许。”
又一次,一位李姓权贵举办宴会,听闻杜甫才华出众,故意邀请他,实则想当众羞辱。
此前,杜甫的诗在长安文人圈引发广泛讨论,李大人担心影响自己的利益和地位。
宴会现场,权贵们身着华服,推杯换盏,欢声笑语不断。
酒过三巡,李大人看着杜甫,阴阳怪气地说:“听闻杜公子诗才出众,今日不妨为我等作一首应景之诗,若不能让大家满意,可别怪我等不客气。”
杜甫环视四周,看到权贵们奢靡的生活场景,心中涌起厌恶。
他略作思索,挥笔写下一首针砭时弊的诗,暗讽权贵的腐朽与贪婪。
权贵们看后面色大变,纷纷指责杜甫不识抬举。
李大人更是怒目圆睁,猛地将酒杯摔在地上,指着杜甫吼道:“你这不知好歹的东西,竟敢在我宴会上大放厥词!来人,把他给我赶出去!”
几个彪形大汉立刻冲上来,抓住杜甫的胳膊,使劲往外拖。
杜甫却昂首挺胸,不卑不亢地说:“我所言皆为事实,你们的恶行终有一日会被世人知晓!‘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你们这些权贵,不过是过眼云烟,而正义必将长存!”
说罢,在众人的怒视下,从容离开宴会。
回到客栈,李明迎上来:“子美,你在宴会上可真是出了一口恶气,但也彻底得罪了权贵。”
杜甫神情坚定:“我本就没打算与他们同流合污。此次宴会,不过是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我要让更多人知道,这世间还有正义未泯!”
此后,杜甫更加坚定地投身创作,四处走访,深入民间,不辞辛劳地了解百姓疾苦,将更多真实的社会景象融入诗作。
他的名字逐渐在长安城中被更多人知晓传颂。
尽管他依旧生活困苦,但他的诗作却如星星之火,在人们心中燃起对公平正义的渴望。
每一首诗都像是一颗希望的种子,播撒在人们的心田,等待发芽、成长,为这个黑暗的世界带来一丝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