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激辩征兵策,各执一词
杜甫抱拳,身姿恭谨地躬身行礼。
言辞之中满是恳切之意,声音因对百姓苦难的痛心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而微微颤抖。
“陛下,现今征兵之策,初衷虽为保我大唐江山社稷稳固,然其施行手段过于暴虐,致使民间哀鸿遍野,种种惨状,笔墨难以尽述。”
“乡间十室九空,老弱病残者形单影只,无人照料扶持,田园荒芜一片,庄稼颗粒无收。”
“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长此以往,民心必将尽失,国家根基亦将动摇,国将不国啊!”
“《管子》有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正如臣诗中所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当下民间贫富差距悬殊至极,百姓生活艰难困苦,处境堪忧,恳请陛下详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深陷苦难泥潭,臣每念及此,心中便如刀绞般疼痛,悲痛万分。”
他的声音微微哽咽,眼眶中泪光闪烁,眼中满是悲戚之色,仿佛朝堂之上的每一个人都能真切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煎熬。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瞬间像炸开了锅一般,议论纷纷。
吏部侍郎李大人顿时面露不悦之色,脸上的肌肉因愤怒而微微抽搐。
他猛地一甩衣袖,情绪激动地厉声反驳道:“杜大人,你所言差矣!”
“如今国难当头,强敌如虎狼般环伺四周,安禄山、史思明之流贼心不死,妄图颠覆我大唐锦绣江山。”
“征兵御敌乃是燃眉之急,刻不容缓。若不广泛招募兵勇,又如何能将外敌抵御于国门之外,扞卫我大唐广袤无垠的疆土?”
“此乃舍弃小义而成就大义之举,百姓理当以家国为重,怎能违抗天命?”
李大人心中怒火中烧,觉得杜甫实在过于迂腐,全然不懂当下局势的危急紧迫,竟在这关键时刻提出这般不合时宜的言论,丝毫不顾国家正面临生死存亡的巨大危机。
他一边慷慨激昂地说着,一边用余光迅速扫视着周围的大臣,试图从他们的表情神态中捕捉到支持自己的迹象。
心中暗自担忧杜甫的建议若被采纳,自己负责的军事部署计划将会遭受极大影响,不仅可能无法立下战功,还极有可能被上头怪罪责罚。
李大人是个典型的功利主义者,一心只追求仕途上的高升发达,在他心中,军事上取得胜利是自己晋升的关键所在,所以他极力主张强硬的征兵政策,对百姓所遭受的疾苦则显得极为冷漠,毫不关心。
这时,礼部尚书孙大人稳步站了出来,他神色从容。
慢条斯理地说道:“李大人所言虽有一定道理,但杜大人关心百姓疾苦,亦是一片赤诚忠心呐。”
“依老夫之见,征兵之事,或许可以从长计议,仔细斟酌,寻找一个折中的办法,既能确保兵源充足,又能安抚百姓,稳定民心。”
孙大人一边娓娓道来,一边在心里暗自权衡着各方利益关系。
他深知此时若强行征兵,民心必然不稳,可若不征兵,国家的军事力量又难以得到保障。
自己身为礼部尚书,虽不直接参与军事事务,但也十分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只期望能找到一个平衡之法,既不得罪军方势力,又能安抚好民心。
孙大人为人温和谦逊,处事圆滑老练,在朝堂上一直秉持着中庸之道,不愿轻易得罪任何一方势力,总是试图在各方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以此来维护朝堂表面上的和谐稳定。
兵部尚书王大人却不屑地从鼻腔中哼出一声,双手潇洒地背在身后,昂首挺胸,气势汹汹地附和道:“孙大人,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想着折衷调和?”
“如今局势危急万分,唯有依靠强大的兵力、精锐的部队,方能安定国家,稳固社稷。”
“些许百姓所受之苦,在国家社稷安危面前,实在是不值一提。当务之急,是速速扩充兵力,而非在此顾念妇人之仁!”
王大人在心底坚定不移地认定,只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才是解决当前困境的唯一办法,杜甫的怜悯同情不过是妇人之仁,只会耽误国家大事,阻碍国家的稳定发展。
他一心想着尽快扩充军备,早日平定叛乱,稳定大唐局势。
他想到自己手中掌握的兵力,若是再能扩充一番,在朝堂上的话语权必将更重,地位也会更加稳固,心中不禁有些得意洋洋。
说话间,他微微仰起头,下巴高高扬起,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傲慢与不屑,还不自觉地伸手拍了拍腰间的佩剑,发出沉闷而厚重的声响,似乎在向众人展示自己的权威与力量。
王大人是一员武将,性格豪爽直率却又有些鲁莽冲动,他坚信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在朝堂上总是以强硬的态度示人,对文人的意见和建议常常嗤之以鼻,认为他们只会纸上谈兵,毫无实际用处。
杜甫并未被这如潮水般涌来的反对之声吓倒,他挺直腰杆,身姿挺拔如松,神色庄重严肃,眼神中透露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与执着。
“王大人,此言差矣!保家卫国,固然是至上之责,然而百姓乃是国家之根本,根基若不稳固,大厦又如何能安然矗立?”
“孟子曾言:‘得民心者得天下。’若不顾百姓死活,一味地强行征调、横征暴敛,虽能在一时之间获得充足的兵源,却会失去天下百姓的民心。”
“民心一旦丧失,纵然拥有千军万马,又能依靠什么来稳固国家呢?”
“臣曾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臣之所求,不过是天下百姓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臣一心只为陛下能成就如尧舜般的伟大功业,让百姓重新回归太平盛世。恳请陛下明察秋毫,三思而后行!”
一直沉默不语的刑部尚书郑大人这时缓缓开口,打破了短暂的沉默:“杜大人,话虽如此,但战乱当前,若无足够的兵力,又如何能切实保护百姓呢?这其中的平衡,实在是难以寻觅啊。”
郑大人说这话时,眉头紧紧地皱在一起,眼神中满是忧虑与无奈。
他深知杜甫的话句句在理,可作为刑部尚书,他也明白军事力量对于维护国家稳定的至关重要性。
只是在这两难的艰难境地中,实在是难以做出抉择,内心充满了纠结与挣扎。
郑大人为人正直无私,心思细腻缜密,在朝堂上一直默默关注着各方动态,他尊重杜甫的为人和观点,可在如此复杂棘手的局势下,也感到深深的迷茫与无奈,不知该何去何从。
杜甫态度恳切地回应道:“郑大人所言极是,寻求平衡确实困难重重,但并非毫无办法。”
“比如,我们可以对征兵制度进行改良优化,避免过度征调同一地区的青壮劳力,给予百姓一定的休养生息时间。”
“对于出征士兵的家属,给予更多的抚恤和悉心照顾,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如此一来,既能保证兵源充足,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安抚民心,稳定局势。”
杜甫一边耐心地解释着,一边用手比划着,眼中满是期待与希望,期望能说服众人,为百姓争取到一些实实在在的权益和保障。
肃宗皇帝坐在龙椅之上,眉头紧锁,神色凝重,目光在杜甫与其他大臣之间来回扫视,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他的内心十分纠结矛盾,一方面深知军事力量对于平定叛乱、重振大唐的重要性,这是国家稳定的关键所在。
另一方面又无法忽视杜甫所言百姓的悲惨境遇,那是他心中难以放下的牵挂。
他心里明白,这两方的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却难以抉择,不知如何才能找到一个万全之策,既能解决军事问题,又能顾及百姓的感受。
大殿内一时安静了下来,众人都屏气敛息,静静地等待皇帝的裁决。
过了许久,肃宗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疲惫与无奈:“杜爱卿所言,朕亦有所耳闻。此事关乎重大,影响深远,需从长计议。”
“众爱卿可就此商讨出一个两全之策,既能保证兵源充足,满足军事需求,又不致让百姓太过困苦,民不聊生。”
他的声音中带着疲惫与无奈,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迷茫与无助,似乎被这复杂的局势和沉重的责任压得有些喘不过气来。
他轻轻揉了揉太阳穴,缓缓靠在龙椅的靠背上,脸上露出一丝倦容,心中暗自感慨这江山社稷的担子实在是太过沉重,压得他有些不堪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