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嫂子,你看下,这里是四十一斤啊,除掉竹篓的话,差不多四十斤整!”
周氏清丽的几句话把震惊的娘三喊回了神,她指着上面的斤数,递给杜氏看。
杜氏哪里不知道多少斤,她来之前已经称过了,她只是下巴发凉,不知该怎么说话。
老乔家的种种,让她惊了又惊,看看人家过上啥生活,自己过的啥?
她摊上一个没本事的人,又被打的半死,连个说理的地方也没处说,家里孩子都指望着她过活,这往后的日子越来越难。
老乔家之前比她家穷多了,村里最穷最破落的家,就是他们,如今说变就变了!
杜氏略带失落的声问:“好好,那你给看看有多文钱?”
周氏说:“嫂子,我们家和县城平价,两文钱一斤,你这里有四十斤,差不多是八十文钱!你现在可以去我娘那儿领钱了!”
“有八十文?真有八十文?”杜氏转失落为惊喜的问。
周氏点着头:“是啊,有啊,四十斤茱萸干,两文钱一斤,总共该给你八十文钱!”
她没说错啊,昨天她娘家就是这么多。
杜氏欣喜的笑起来,她两步来到萧清面前,见萧氏正在拿着钱袋数铜板,手里有银子和铜板,那钱袋鼓鼓的,一看就有不少钱。
她走到萧清面前,突然有些紧张了,似乎没见过这么多钱一样。
“大娘,八十文……”她说了一句。
萧清将数好的钱递给她:“你数数,有没有给少了!”
杜氏接过钱背过身认真数着,一枚枚的数,生怕萧清没给够,只是她数了三遍,一文不差。
她转过身,笑着说:“大娘,一文不差,那大娘,你歇着,我先走了,等家里的茱萸干果在晒干净,给你送来。”
萧清嗯了声,表情仍是淡淡的。
杜氏拿着钱,竹篓也忘记带走了,还是周氏提醒了一句,她又折回来拿。
大行二行跟在杜氏的身后,追着杜氏脚步。
杜氏离开老乔家后,摸着兜里的钱,心里高兴的不知所措,明天能去县城里给江风抓药了,家里也能买点粮食吃了。
想到家里还有很多茱萸干,路上就跟大行二行叮嘱着:“你们记住了,在村里子不要说,不然小成奶奶收够了茱萸,就不要咱们家的,到时咱们家的茱萸卖不出去!”
大行和二行应了声好。
等人走后,周氏笑着说:“我就知道娘会心软,不是说给他们一文钱一斤,或者一文五厘钱吗?娘还是给他们两文钱一斤啊。”
萧清看着杜氏背影,这老货嘴上毒,可她家毕竟救过二经,那是一条命的事,钱是买不到,她不看杜氏的面,多少要看三行那孩子的善心。
傍晚,老乔家一家正在欢声笑语吃饭的时候,萧清想到明天一早的事。
“二经,我今天磨了四十多斤的茱萸粉面,明天一早你给来宾酒楼送去!”萧清说。
乔二经应声嗯,想到白天发生的事:“娘,以后你让我给谁家送,我就给谁家送,我不多问!只要娘让我给谁送,我全听娘的!”
萧清点点头,嗯着。
只是一家人正在吃着热乎乎的饭,殊不知这时村里已经召集了几个人,正往老乔家这边赶。
吃过饭,秦氏正在收拾碗筷,周氏把白天做好的衣裳,借着烛光给几个孩子穿上试试,看看大小。
萧清在外面溜达着消食,这几天体重又下降了,多运动,合理控制饮食,体重掉的很快,不过这也是她基数大,之前差不多两百斤,现在应该只有一百八十斤左右了。
她还需要坚持,坚持下去就好,每天走近两万左右步,不用一年,体重一定会回到一百斤左右。
萧清从屋后转回来,见村口有荧荧烛火正朝着村口走,她停下脚步站住看去,似乎不止一个人。
她穿过来这些天,她还从未见过村里晚上有人出来过,听周氏和秦氏说,他们这里晚上常常有怪物出没,人面兽身,之前附近村里有人被抓走过,再也没回来。
所以一到晚上,这里家家户户紧闭门,熄灯睡觉。
萧清仔细看着那火苗移动的方向,走到村口时,他们似乎朝着她们家这边来了。
等人走到院门口时,萧清走了过去。
“站着的是嫂子吗?”来人苍老的声问。
萧清一听这个声就知道是谁了,焦里正!
这大晚上的,不在家歇息,跑她家作甚?
“是啊,是焦里正吗?你们这群人大晚上不在家跑我家做啥?”萧清大声问。
焦里正没了回应,带着几个人走到萧清面前。
这下萧清看清来人了,四五个人中,除了焦里正以外,全是小青年,很明显来者不善,找事来了。
萧清打量了几个人,这几人正是平时和焦砚相交甚好的,如今来势汹汹,是要报仇来了!
“焦里正,啥事啊,要在晚上找上门?”萧清直接问了。
他们两家没关系,更没好到要等到晚上冒着危险跑出来。
焦里正笑吟吟的,笑容中闪着一丝阴险,他说:“是有点事嫂子,大晚上不方便进你家了,那咱们就站在这里说吧!”
不进家门更好,孩子们在睡觉,被这群人吵醒可不行。
萧清背过手,眯眼看他,等着他说话。
焦里正原名焦同,年近半百,不知是因为年纪大了,还是胆子小了,这些年做事越来越趋利避重,做事没有半点里正的样子,唯焦品良那一家子马首是瞻。
村民们对于焦里正的怨声是越来越大,不干事又偏袒,一次次的让人失望,焦里正没有乔予民年纪大,见了面他还是要叫萧清一声嫂子。
所以萧清对他没必要客气。
“那你就站这儿说吧,我听着呢!”萧清冷淡的说。
焦同让旁边的小青年把灯笼靠近些,笑着叹道:“也不是啥大事,就是白天时我在外面看到老乔家是在打算盖房子吗?”
萧清眼神一瞥,顿时明白他来意,她挑了挑眉:“是啊,里正,我家十几口人,天天挤在这两间草屋里,你又不是没听过村里人咋说的,我就想能换几间大房子,也好让孩子们避避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