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说服大臣
欧阳修听到这话不屑道:“官家多虑了,区区一个野蛮部落,辽国举手就能收拾他们,咱们何必过滤。”
赵昉立即作色道:“欧阳卿莫自大,想想当年耶律阿保机,何尝不是野蛮部落,可你看看后来的辽国,甚至危及到咱们大宋。”
欧阳修听的皱眉还要反驳,富弼举手止住他,望向赵昉道:“官家是觉得女真人有可能壮大到不可制?”
“不错,凡事要未雨绸缪,特别是对待这些游牧、渔猎民族,他们一旦找到机会,壮大的人速度超乎我们想象。”
赵昉说着开始举例,从匈奴衰弱时开始,听的大家大为震惊,这些事在场的都知道,只是没有去罗列出来探究。
现在被列出来后,这才发现除了鲜卑之外,其余的草原民族从壮大到崛起时间,都是非常快的速度。
几乎都是无缝衔接的崛起,然后仅仅十几年之内就席卷整个北方草原,只有鲜卑人在大汉王朝的压制下,上百年后才壮大崛起。
特别是契丹人建国,简直有如洪水一般,耶律阿保机907年被契丹族选上,担任大首领,仅仅九年时间就一统北方,建立了辽国。
虽说是占了中原混乱的便利,但草原可不止一个契丹族,契丹人也不是最强大的。
从这可见游牧民族的崛起,速度之快让人瞠目结舌,往往只需要一个强大点的部族,加上一位被族人拥护的英明首领,剩下的就是征服。
不断地四处征服其他部落,然后兼并后壮大,很快就能成为庞然大物,威胁中原王朝。
见大家惊愕中带着丝丝明悟,赵昉继续道:“生女真如今的状况,已能聚众数万人,诸卿别忘了,他们是全民皆兵,十来岁的孩子就能骑马射箭,一旦出现一位耶律阿保机一样的人物,不仅辽国危矣,咱们大宋同样危矣!”
说着看一圈大家,点点头继续说:“契丹人现在已经完全汉化,其实跟咱们没两样了,同样以儒治国,懂的礼义廉耻,可生女真呢?那是野蛮的民族,他们跟熟女真不同,他们只会破坏不会建设,诸卿若是不放在心上,五胡乱华之事还是会重演的。”
这下大家悚然而惊了,不错,辽国现在不可怕,就算是中原被占据都不可怕,因为他们已经跟汉人没区别了。
即便是辽国还保留着契丹贵族高人一等的政策,但契丹百姓其实跟汉民没有高下之分。
辽国不搞民族等级制度,仅仅在上层的贵族中才保留特权,这跟后来的满清是本质上的区别。
原因应该是契丹人早就汉化了,唐朝时期契丹人就大部分跟汉人混居,而且通婚也很常见。
耶律阿保机建国后,要制定本民族贵族制,是因为整合了整个北方游牧民族,他需要给这些人特权,否则政权不稳。
可随着国家安定发展后,这规矩渐渐也失去意义,大名鼎鼎的萧太后萧绰,的情人就是汉人,而且权倾朝野。
韩德让不是契丹人,他是辽国势力最大的汉人,他的祖父是正经的汉人,被契丹人掠去收养。
韩家在辽朝,从耶律阿保机开始到天祚帝耶律延禧结束,韩家都是仅次于皇族耶律家族和后族萧家的存在,排名第三。
可整个辽国都知道韩家是汉人,虽说已经通婚二百年了,可大家看的是父系,因此韩家还是汉人。
要是满清绝不可能有这事,当然韩德让的作为其实很有争议,同样也有被骂汉奸的说法。
但不能否认的是,正是他让辽国全面推行汉法,更改了辽太祖以来的契丹贵族制度。
乾亨元年(979)韩德让代替燕王韩匡嗣,也就是他父亲担任南京留守,辽国的南京就是后世的北京。
是年宋军北伐,攻打辽国南京,韩德让死守南京,等来援军后大败宋军,史称高梁河之役,因功升为枢密使。
乾亨四年辽景宗病危,临死前任命他和耶律斜轸为顾命大臣,圣宗继位年方十二岁,正是主少国疑之时。
皇太后萧绰摄政,这对老情人开始联手改革,全面推行汉法,此时的辽国是最为艰难之时,宗室贵族二百余人手上握有兵权。
对着小皇帝和萧太后虎视眈眈,但韩德让身为汉人,却殚精竭虑的帮助辽国稳定政权,两次击败宋军。
难怪韩德让晚年在病榻上,皇帝辽圣宗耶律隆绪,像亲儿子一样在病床前侍奉他汤药十五个月,直到他去世。
那时候他的老情人萧太后早就去世了,能让皇帝如此对待绝不是因为情人关系,而是他对辽国做出卓越的贡献。
从这点看,叫他汉奸其实没错,因为那时候他若是勾结宋朝,辽国必亡,那可是宋初时代呀,大宋的军队正是最能打的时期。
但站在他的立场其实也没错,韩家从他祖父韩知古被契丹人掠走收养开始,就跟耶律家扯不清了。
韩知古六岁被掳,十来岁就跟着耶律阿保机,长大后陪着他东征西讨。
儿子韩匡嗣从小跟辽景宗一起长大,被辽太祖的皇后述律平宠爱,不然一个汉人凭什么册封燕王。
到韩德让这代其实已经没把自己当做汉人了,契丹人给了他高官侯爵,并且没把他当外人看,否则也不可能让他当顾命大臣。
所以契丹人不是野蛮人,他们的文明程度跟中原等齐,因此即便他们进入中原,也不会造成文明倒退。
可生女真呢,那完全是刚开化的民族,远离汉文化圈,即使也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可普通百姓是没有这意识的。
完颜阿骨打的确崇拜汉文化,每次征战都嘱咐手下,不得破坏书籍,攻破城池后第一件事是保护书籍典藏之地。
可那只是一小部分人,绝大部分的女真人没这意识,抢金银财宝、抢女人最积极,谁去管书籍呀。
要不是完颜阿骨打的严令,金兵南下后恐怕华夏文明要倒退几百年,因为许多典籍根本带不走。
好在金国在这样的命令下不得不遵从,这也是金国为何迅速汉化的原因所在,但现在的北宋大臣不知道呀,阿骨打还没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