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博士的话,再次引起了在座的诸位供应商,一番小小的骚动。
各家知道各家事,这些供应商,其实对自己的产品技术能力都很清楚。
从理性上说,他们都知道自己的产品,距离国际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别说英豪海外工厂的技术他们很难达到。
就是英豪内地工厂,其实已经降低了一定的门槛,他们现在依然够着有些困难。
但这不妨碍他们对于更高水平应用的觊觎,刚刚虞博士不是说了嘛,会在内地进行供应商的考察。
陈兵趁着这个热烈场面,继续加码。“诸位合作伙伴,我们英豪是希望能够与诸位,达成长期的紧密合作的。
刚刚虞博士提到了我们在海外新的建厂计划,之前我也向大家说起了我们内地的第二家工厂,已经开始了考察选址。
下面,我来大概说一下,未来我们英豪的长期规划。
沪海这个Ic工厂,只是我们英豪一系列内地建厂计划的开端。
诸位可能有些听说过,我在两年前就曾经说过,英豪会每两年兴建一座新的Ic工厂。
现在我就可以向各位亲口证实一下,这个说法是真的。
我们英豪已经确定了明确的建厂计划,未来十年内,我们英豪会不断的在内地兴建工厂,扩大产能。
我希望十年之内,各位都能够实现足够的技术突破,成为我们英豪的正式供应商。”
内地现在还没有什么真正的半导体产业,最大的两个半导体厂都是英豪的,一个在特区,一个在沪海。
至于那个当年与英豪曾经小小争抢了一下的江南厂半导体项目,时隔三年,早就被英豪超越的尾灯都看不见了。
现在的英豪,几乎就是内地所有半导体产业链,唯一的客户,英豪的长期建厂规划,其实就是这些供应商的市场所在。
陈兵这次一张口就是十年的规划,这其实就是要给这些内地供应商,明确的长期市场预期。
以内地这些供应商现有的技术水平,想要赶上国际的水平,是需要长期投入的。
而陈兵刚刚的话,就是在传达很明确的信息:未来十年,都会是英豪,给予内地这些供应商,进行技术追赶的窗口期。
半导体设备技术难度高是不错,但十年的窗口期,其实已经足够很多供应商,实现大量的技术突破了。
陈兵在去年与超品私下交流时,就曾经提出,内地的半导体产业要想发展起来,需要三十年的周期。
第一个十年是产业准备期,主要是进行各种技术、人才能力的准备。
第二个十年是产业链的搭建期,争取能够完成全产业链的搭建。
第三个十年,才是真正的产业发展期,才可能实现内地半导体产业链的全面发展,参与到全球的市场竞争中去。
陈兵提出的这个三十年规划,其实是他前世行业调研经验的的高度总结,与半导体行业的发展规律、与内地的整个改开进程,其实都是能够匹配起来的。
现在是1985年,第一个十年的节点是到1995年,这十年正是内地工业基础的搭建时期。
其实不仅是半导体相关的技术,更上游的一些技术、工业能力,内地都是在这个时期内,搭建起基础的。
而同时,这段时期,也是内地的市场化改革也会日益的深化,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时期。
内地的改开,有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一个是1984年,一个是1992年。
1984年,内地全面启动了城市的经济改革,大量的着名企业都是在1984年创办的,因此被不少媒体称为“现代企业元年。”
而1992年,被媒体称为“市场经济元年”。
这一年,内地不仅取消了全部的票证制度,标志着实行了多年的计划经济全面结束,而且正式承认了民营企业的合法地位。
从这一年开始,内地全面放松了对经济的管制,金融、地产、流通等产业都开始了全面的市场化。
后世,许多人都会总结说,内地的电子产业链,是从90年代开始搭建起来的,其实这个背后,是与内地的整体改开政策变化分不开的。
不仅是电子产业链,其实内地几乎所有的工业产业链,其实都是从90年代,才开始进行搭建或整体重整的。
半导体产业链,其实是电子产业链更上游的一个分支,也是整个工业体系的一个分支。
陈兵想要推进内地半导体产业链的全面搭建,是需要有整个工业体系,和宏观的经济政策为基础的。
后两个发展阶段,还离的太远,陈兵也用不着人前显圣,去充当什么先知。
但对于第一个十年的准备期,陈兵却能够给这些供应商一个明确的行业预期,让这些供应商能够定下心来,进行技术、人才的积累。
略停顿了一下,让在座的供应商,能够消化一下刚刚说的内容,陈兵继续开始了演讲。
“可能在座的诸位,会有一个疑惑。
为什么我们英豪作为一个外资企业,明明能够很方便的,去国际市场上采购成熟的设备和原料,却要花大力气在内地与诸多新的供应商进行合作?
今天,我就开诚布公将我们英豪的想法讲清楚,这样大家在未来的合作中,才能更加的相互信任。”
这其实是内地很多供应商,一直没想明白的问题,也使得内地的这些供应商,在与英豪合作时,其实态度也是有所保留的,不敢将太多的资源,全部投入到与英豪的合作上。
“诸位都知道,我们英豪是一家香江的外资企业,是私人的老板所拥有的企业,所以我这里就不和,大家讲什么家国情怀了。
毕竟听一个资本家讲什么家国情怀,多少会让诸位觉得怪怪的,也很难让诸位真正相信。
我今天与大家就只讲经济效益这一方面。”
老李是沪海冶金所的的代表,他们冶金所70年代就研发出了离子注入机。从英豪开始在沪海设厂,与冶金所就展开了合作。
但老李是出国考察过的,知道冶金所现有的设备其实已经落后很多了。他一直没有想明白,英豪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力气,来与冶金所合作,从头搞起。
听到陈兵要把这个长久的疑问讲清楚,老李就仔细的聆听了起来。
“诸位都知道,我们这个沪海厂,如果是采用进口的成熟设备,其实至少是可以提前半年实现投产的。
我这里可以明确的告诉各位,就是为了尽量采用内地的设备,我们沪海厂不仅投产时间延后了半年,而且整个建设成本,比预算超支了1.4亿的人民币,也就是20%左右。”
英豪沪海厂原本的投资预算是1.5亿美元,此时内地官方的美元汇率已经接近1:3,但英豪内部都是在用1:5进行换算。
这个数字一公布,在座的供应商,就不由自主的发出了各种惊叹。
在与英豪的合作中,这些供应商,是看到了英豪为了给他们提供研发便利,投入了大量资源的,但具体的数字,是今天第一次听到。
对于陈兵来说,1.4亿人民币,不算是什么太了不得的数字,但对于这些供应商来说,这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个时代,内地的企业规模普遍都不大,总资产上亿的企业,就绝对是地方的大型骨干企业了。
在座的这些供应商,其实没有一个是资产过亿的。这么多企业,从超品那里拿到的技术扶持资金,其实合计总数也没有达到1个亿。
换句话说,在与这些内地供应商合作时,英豪实际的花费,比内地给的科研扶持总额还要多不少。
1.4亿人民币,在这个时代的沪海是什么概念哪?用一个数据来对比一下,就很清楚了。
1985年,沪海就是内地Gdp总额第一的城市,但沪海的Gdp总额是多少哪?答案是265亿人民币。
英豪的沪海Ic厂,计划投资额大约7.5亿人民币,实际投资额更是接近了9亿,在沪海能够得到多大的支持,就可想而知了。
“这1.4亿人民币的超支,在诸位听来可能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对于我们英豪集团来说,却并不算什么。
我这里可以给诸位披露另一个数字,就是我们英豪去年的研发支出,总计是14亿美元,即使按照内地的官方汇率,也是42亿人民币。
这次沪海芯片厂超支的这部分费用,就是会记入到我们英豪的研发支出之中的。”
老李脑子里换算了一下,沪海厂的1.4亿超支,只占了英豪研发经费的三十分之一。
他不仅感叹,这个英豪是真有钱啊,在研发是也是真舍得。
“这笔费用为什么会记入研发支出哪?是因为我们英豪认为,这些花费,其实是一种投资,在未来是能够赚回来的。
半导体产业现在需要的投资额越来越大,一家Ic厂的投资起步资金,已经在2亿美金以上了。
但我可以明确的告诉诸位,现在的半导体投资额还算小的,五年之内,单个半导体工厂的投资金额,就会超过10亿美元。
半导体设备,是Ic工厂投资中的主要支出,我们现在与诸位合作,希望诸位的产品能够提升起来,就是为了将来能够用更合理的价格,来采购诸位的产品。
我想,诸位的产品价格,与那些国际上的成熟产品相比,价格降低个百分之四十到五十,不算过分吧。
如果你们的产品能够达到足够的水准,我们英豪不但会在内地的工厂,采用你们的设备和材料,我们英豪的海外工厂也会同样采购。
如此一来,我们双方的合作,才是真正双赢的合作。
你们的技术、产品可以卖给我们英豪,获得大笔的利润,我们英豪的成本与我们的国际对手比起来,也能够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我这么算账,大家没有意见吧?”
陈兵可不是在忽悠这些供应商,而是确实是如此打算的。
陈兵是搞产业的,不是搞纯粹科研的,不可能去做那种毫无回报的事情。
陈兵要带动内地电子产业的发展没错,但产业的发展,向来是建立在商业逻辑基础之上的,内地的电子产业、半导体产业也同样如此。
就商业上来说,英豪的获利能力强,资金雄厚,能够忍受更长期的投资回报期,但英豪也不会去做那些没有回报的投资。
拉动产业发展,可不是做慈善,不是投点钱下去就行的。
只有将这个产业带进了稳定的商业获利循环,才能够叫拉动了产业发展的。
半导体设备产业、半导体材料产业,都是半导体的上游产业。
这两个产业想要有稳定的获利,就必须要能够给下游的半导体厂商,带来更强的获利能力。
这是最基本的商业原则。
如果英豪都无法从,与内地的这些供应商合作中获利赚钱,也就代表着这些供应商,在产业链中豪无价值了,那还说个屁的产业发展啊。
英豪能够这么快速的扩张起来,其实就是因为陈兵的信息差,在研发方向上,不会走大的弯路,可以保证研发的资金投入,能够产生巨大的投资回报。
陈兵对内地半导体设备、半导体材料产业的扶持,同样是这个道理,是以英豪能够获得更多的商业回报为前提的。
只不过,扶持内地产业链,给英豪带来的回报会间接一些,投资回报会长一些罢了。
英豪现在的芯片厂,其实是分成了两个体系,海外工厂与内地工厂。
海外工厂没有什么说的,是必须全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
陈兵对于海外工厂的目标定位,就是不断的提升工艺制程水平,尽快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技术龙头。
而对于内地芯片工厂的目标定位,就会比较比较多元化一点。
英豪在内地要大量兴建芯片厂的第一个目标,当然是尽量的抢占内地的市场份额,将内地市场作为英豪的根基市场。
同时,内地的芯片厂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做成本压缩。
内地此时土地便宜、人工便宜,如果再能有效的提升设备和材料的国产比例,就能够让设备折旧、生产成本也能被压缩下来,这可是会全面提升英豪半导体业务竞争力的。
陈兵说的话很直白,其中蕴含的逻辑也并不复杂。
老李顺着陈兵的思路理了理,很是容易就赞同了陈兵的这个逻辑。
陈兵说要求内地的设备、材料比国际成熟的产品低个百分之四十到五十,这个真不是什么困难的目标。
内地现在的生产成本极低,只要产品的技术水平达到了,即使以陈兵要求的这个价格来看,也足够内地的这些供应商赚的盆满钵满的。
老李又仔细的想了想,陈兵说的这些逻辑,其实并不出奇,他自己之所以之前没有想透,其实不过是他没有将这个投资回报的时间跨度,拉到足够长而已。
想透了这个问题,陈兵在老李心目中的形象就更加高大了起来。
“不愧是英豪这种大集团的掌舵人啊,能够有这种长期的战略性思维,真不是一般人。”
然而,老李对陈兵的这种认知,其实完全是出自他的想象。
他根本就不知道,陈兵的所谓战略决策,完全是因为陈兵是重生者,对未来的技术走向有清晰的了解。
想要把这种时间跨度拉长,进行什么战略思考,是有前提条件的。
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你的实力要够厚,要能够等待这么长时间之后,再来收取回报。
但其实,不仅是内地的企业,而是全球的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这么厚的实力,能够支持他们的经营者,去考虑未来长远的投资回报的。
对于绝大部分的企业来说,经营者是没有机会去做什么“战略决策”的。
这些企业大部分的时间,其实就是在进行一些短期的“战术决策”。寻求短期就能看得到的效益。
别说象陈兵这样,动辄来个十年的规划,就是三、五年的中期规划,其实很多企业都没有能力去规划的。
尤其是在电子产业领域,技术变化实在太快,而这种技术的高速发展,就使得市场情况也会,随之波动的非常剧烈。
很多时候,企业连三、五年之后的市场情况,都判断不清楚,更不要说去做什么决策了。
许多自传类书、复盘类的分析中,经常会提到成功者的战略决策多么的正确。
其实,很多时候,这些结论,都是事后才总结出来的,而不是当初真的有什么英明的决策。
在很多西方经济学的讨论中,为什么把“冒险精神”列为企业家精神里最重要的一条?
就是因为,其实很多所谓的“英明决策”在事前的时候,就是在冒险。
只不过,从结果上看,这些冒险行为成功了,就被冠上了“战略思维”的帽子而已。
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是在蝇营狗苟的活着。
而同样的,大部分的企业,其实也只是在残酷的市场上,在艰难求存而已。
世界上是不会有那么多精英,战略决策者存在的。
媒体上包装出来的各种牛逼人物,大部分不过是幸存者偏差罢了。
只有陈兵这种重生者,依靠的不是幸存者偏差,而是带着巨大的作弊器。
通过这一次座谈会,陈兵对那些内地的潜在供应商、合作伙伴,给出了英豪很明确发展计划。也说清楚了英豪与他们进行合作的目的所在。
虽然陈兵完全是在算经济的回报,但这个恰恰是在经济合作中,最容易让合作者相信的理由。
这次座谈会后,这些内地的潜在供应商,与英豪的合作意愿,就明显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无论是技术研发的积极度,与英豪合作过程的中的配合度,都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变化。
原因很简单,这些供应商能够,在与英豪的合作上,看到了更光明的前景。
而英豪的海外技术团队,陈兵也没有让他们急于回去。
除了几个有重要工作不得不尽快返回李家坡的人,大部分人,都被留了下来,与内地的技术团队、与内地的供应商展开更深入的技术交流。
这些海外的技术人员,都是陈兵从各处挖来的技术大拿,其实技术实力,比英豪原本的内地班底,要强上一筹不止。
这次陈兵把海外的技术团队,一道喊来沪海,就是在有意的促进海外、内地两个团队的融合。
这些海外技术团队的人,大部分都是陈兵去年就已经挖角到了英豪的。
但这些人想要真正融入到英豪的体系中来,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这些海外团队被凑在一起,其实这一年多来,一直是在灯塔或李家坡工作。
这是陈兵有意的安排,灯塔的工作环境最好,李家坡的那个代工厂,是英豪现在技术最先进的产线。
这样的环境,更适合这些心高气傲的技术牛人,培养对英豪产生真正的归属感。
直到今年,他们对于在英豪的工作状态,已经颇为满意了,陈兵才敢于让他们到内地来。
毋庸讳言,内地现在的工作、生活条件,是与灯塔、李家坡暂时还不能相比的。
而且内地的开放程度,也是在陆续提升的。
内地自己的开放度不够时,想让那些海外团队,与内地团队进行融合其实是事倍功半,效率极低的。
加上,这批海外团队中的大部分,不是出身对岸,就是与对岸联络众多,去年的氛围,也不支持他们,到内地来进行太公开的活动。
不过,今年这些外部的限制因素明显降低了不少,这才让陈兵赶紧把这些海外技术团队的人,大批的邀请到沪海来,开始与内地团队进行融合。
其实,这些海外技术团队与内地的融合,在去年就在陈兵的安排下,悄然的开始了。
只不过当时去与这些海外团队融合的,不是内地的技术团队,而是英豪从内地招纳的那批大学毕业生。
英豪去年从内地招了300名大学生,除了少数人被抽调来了沪海之外,大部分都被派去了灯塔和李家坡。
别看这些毕业生只是刚刚本科毕业,学术功底、技术底蕴都没法入那些海外技术牛人的法眼。
但这些毕业生的进取心和学习能力,却很是得到了海外团队的认可。
很多内地的毕业生,都被这些技术大牛,选入了自己的团队,作为助手。
正是有了前面的这些铺垫工作,海外团队到了沪海之后,与内地技术人员的交流,也就流畅了很多。
而象张汝京这种,本身就对内地感情比较深厚的,更是与内地的技术团队,很快就成了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