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工的哨子声惊得还在打盹儿的余苏打了个激灵。
没上工时,余苏还以为自己和以前一样可以不需要午睡,见天的往山上跑;而现在,每天中午的那点补眠时间真的太少了。
真正上工劳动后,余苏才充分体会到了农村劳动的不容易。
第一天的感觉就一个字,累;
第二天的感觉也只一个字,痛;
第三天以及往后的N天,只能用“蔫”来形容她了。
余苏晃了晃脑袋,快步走到水缸边去舀水洗脸,好让午睡后有点迷糊的脑袋清醒清醒。
要出门时,余苏看着头顶的大太阳,不确定的第N遍问合合:“今天真会下雨啊?什么时候下?好热好闷,一点儿风也没有。”
合合:【是的宿主,今天晚间11点有雷阵雨,降雨持续至明天清晨6点转小雨。明天上午10点雨停。气温将有所下降,明天最低气温6度,最高气温16度。】
余苏:“会下雨就好,这天气太闷了。”
余苏想到雷阵雨要是从今晚下到明天上午,那明天应该不用上工了吧?
想到这,心里有点期待,下雨不用上工就可以休息了。
可余苏回想了一下原主的记忆,又有点不确定了。
原主是有冒雨种地插秧的经历的。
那要不要上工,还是得看地里的活干得怎么样了。
如果时间紧,不能误节气,那就是下冰雹,估计地里的活也不能停吧。
余苏想想就丢开了,这也不是自己能决定的事,再坚持坚持,春种结束就可以歇歇了。
出门前她还是和蔡芬说了下,“妈,这天气热得邪乎,你说会不会下雨啊?”
蔡芬和余日贵都抬头看了看天,头顶大太阳,但是天边却是层层密布的乌云。
余日贵道,“确实热得邪乎,想来该是会下雨,就是不知道今天会不会下雨。”
“赶紧走走,操那闲心干啥,有村长和老把式呢,他们自会安排。”蔡芬不耐烦道,对着要出门的余苏和余磊却叮嘱了一句,“要是下雨,赶早回来把院子里的东西收拾了。”
蔡芬话音刚落,第二遍哨声响起,再不快点可就迟了。
余苏应了一声就赶紧走了。
众人刚到了地头,就看见了村长。
他正领着两个面生的年轻人来地头,一男一女,应该是新来的知青。
王大婶证实了余苏的猜测,她正好和旁边的大娘在小声叨咕,“这俩都是今天来的知青,听说是沪市那边来的。”
“今天就来两个人,那估计知青点还能挤得下。”大娘随口附和着。
“应该是,没听说村长要给人另外安排住处。只是这两人看着就不是能干的。也太瘦小了,那男的居然比三丫还小只。”王大婶说着看了余苏一眼。
余苏:“……”
这两个知青有点脸嫩,被排队领工具和领种子的村民们盯着看久了,脸都红了。
看着样子倒是挺乖,不像是刺头,就是身板确实很弱,尤其是那个男知青。
余苏几个领了种子,到了地垄,正准备干活。就见村长领着两个知青走了过来。
“这是新来的女知青赵小梅,你带带她,教教她咋干的。”
他对着王大婶说完,就对着女知青说,“这是你王婶子,播种经验比较丰富,你跟着好好学。”
说完就丢下几人,带着那个男知青走去了不远处的地垄,对着隔了几块地的孙大娘说了些什么,估计也是差不多的话。
给两个知青都安排上活后,村长就走了。
两个新人都给分派到播种这边的地里来了。
这也是正理,毕竟这撒种技术要求不高,没经验的教一下也就会了,只是活干得快些慢些罢了。
秧田那边可就不一样了,那个活计不仅要更累,也更不容易上手,没学个一两天还真干不好。
小队长安排女知青撒种的地正好就在王大婶和余苏的中间一垄地上。
王大婶对这个小姑娘很是热情,除了一开始说了下要怎么撒种子,后面几乎都在打探人家的情况。
小姑娘还挺能聊的,愣是自己一个和王大婶聊了个不相上下。
余苏在旁边,就把她们两个说了些什么听得清清楚楚。她也就知道了这姑娘的一些情况。
她现在和两个女知青挤一屋,虽然有点挤,但是村长答应了找宫木匠给再打一张床。
赵小梅今年16岁,去年初中毕业的,没考上高中,也没考上厂里的招工。今年她小弟赵小军也初中毕业,家里今年有了两个无业游民。
于是,街道办就上门动员她父母,要安排一个人下乡。
赵小梅一家六口人,父母和哥哥姐姐都是厂里的正式工,按说要养两个小的肯定不是养不起,问题是政策呼吁下乡,没正式工作的,一个家里最多只能留下一个。
她妈说她弟比她小,让她做姐姐的让让弟弟,等过两年她妈能退休了,就把她接回去顶替她妈的工作。
所以,人家下乡只是暂时来过渡几年,时间到了就可以回城了,那时一家人都在城里,多两全齐美的想法。
“那你娘家这条件还不错啊!将来肯定能有机会回城了。”王大婶听得赵小梅的话顺嘴夸了句。
“嗯!我也觉得我肯定能回城。”赵小梅听得王大婶这肯定的夸赞,心里也很得意。
“以后都在一个村,要是有啥不会的你就问你婶儿我,村里人都知道我热心。不信你问问三丫。”王大婶说完还冲余苏示意了下。
“嗯呢,王婶儿确实是个热心人。”余苏没管王大婶说这些想干嘛,不过她也没说假话。
王大婶儿人确实热心,只是有点八卦而已。
(已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