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梅听了王大婶的话一脸高兴,不住的点着头,听得余苏认同王大婶的话后就更真切了几分。
“那真是太好了,婶儿,我这刚来,啥也不懂,有您这话我可就放心了。以后有事我定找您。”
余苏听得嘴角直抽抽,也不知道这姑娘是缺心眼儿呢,还是有心眼儿呢?
这顺杆儿爬的能耐比自己都不遑多让。
不过看这小姑娘一脸天真活泼的样子,余苏觉得估计真是个缺心眼儿的。
看这应话应得可真痛快,也不怕被人卖了,才见第一面呢,人家说啥她就信。
好在这个年代的人多淳朴,好人是真多,全社会都倡导好人好事,倡导学习雷锋精神。这要是放在后世,这姑娘怕是才出门就被人给卖了还帮人数钱呢。
赵小梅一点儿也没怀疑她妈说的过几年能让她回家顶工作的事,也一点儿没多想王大婶为什么才和她见第一面就对她这么热情。
说是她妈退休了她就能回去顶替工作,可为什么不能现在直接退了让姑娘顶上,还非得姑娘下乡吃回苦才让顶替工作么?
过个几年哥哥弟弟可都要谈对象结婚了,那有了儿媳妇,儿媳妇要工作怎么办?
至于王大婶的热情,无外乎是希望从这姑娘手里弄点紧俏的票,毕竟她家里可是有人在沪市做正式工的。
沪市是全国有名的大城市,远不是大东山公社能比的,有些公社里紧俏的东西,对于人家来说还真不算什么。
下乡知青想回城,真不是说回就能回的,回城虽然有指标,可是一年都不知道有没有一个,没看到小前村里那么多早几年下乡的知青都还呆着没回城么。
更有些知青已经不抱希望,直接在村里结婚安家了。
当然也有些还在苦等着,老知青什么时候能轮上回城指标都不好说,更不要说后面还会来新的知青。
当然,余苏知道后世的发展,这些后来的知青还是比较幸运的,不用像第一批知青苦等10年,他们最多再有四五年,也就能回城了。
虽然不确定这个世界是不是完全一样,不过大方向应该不会变。
对于16岁的姑娘来说,四五年之后正正是青春好时节,倒也什么都不耽误,而学习好的还能高考离开。
余苏的思维因为赵小梅的话飘得有点远,等她回神的时候,正好听到小姑娘说起和他一起来的男知青。
瘦小的艾建军也是沪市的,不过两人一个家住河西一个家住河东。看赵小梅那自信飞杨的样子,估计赵小梅是家住河西的了,毕竟河西才是真沪市人,河东已经是沪市的乡下地方了。
听赵小梅说,这次大东山一起来了有几十个知青,下面的每个村子都安排了两到三个知青下乡。她和艾建军还是坐的同一列火车的同一节车厢。
“也不知道每年怎么会有那么多知青要下乡呢?”王大婶听到这么多人后不禁发出了感叹。
“是呢,人是真的好多啊,我们那一列火车从南到北,可坐了不少知青呢,只是我们下车早,车上可还有不少人是要去东北那边的。”赵小梅跟着一脸感叹。
“听说东北那边可冷了,春天都还有好厚的雪呢,不像咱这,春天天气转暖了不少。”说到东北,赵小梅有点不敢想那得是多冷啊!
幸好她来了小前村,这和在沪市的天气差不多,她还挺适应的。
余苏对于人多这事可一点不惊讶,祖国是真的地广人多,见识过后世十几亿人口的世面,这点人数就真不觉得有什么。
一下午的时光在王大婶和赵小梅的欢快交流下悄悄过去了一大半,余苏也是听得心满意足,还补充了一点她之前不知道的消息。
原来从小前村在大东山和县城之间,三地其实呈现的是三角形。
从小前村去县城的路也没比去大东山远多少,只是往县城去要经过几座大山,需要翻山越岭,从大东山去县城就可以直接绕过那几座山。
村里去大东山有能过牛车的大山路,所以村里人都喜欢去大东山,除非是有什么大东山供销社买不着的,才会多约上几个壮劳力一起爬山岭去县城。
从大东山转道去县城要远了一倍的路,得耽误不少时间。爬山岭虽然容易碰上山里的猛兽,可是时间短,多叫上几个人一起互相照应着也都是村里的惯常操作。
原主大东山都去得少,更是没去过县城,这要不是王大婶说她也不知道,虽然蔡家村就在小前村往县城去的附近一个山里。
余苏看着今天才半下午就提前跑没影的太阳,和那已经在天边越堆聚越大块的乌云,总觉得这雨似乎就要来了。
不是说要晚上11点下雨吗?也不知道合合的天气预报准不准。
(已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