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坡地方穷,吴敏招待牟钦只给吃了一碗面,让牟钦叨咕了半天,说吴敏来山西才多久,就学会山西老财主抠门的性格了。吃完面后,牟钦告辞,并承诺五天之内给谭良栋运过来五百斤盐。
牟钦走后,谭良栋好奇道:“陕北怎么会有人来这?”
吴敏接道:“你在柳林不清楚,我派人回了一趟陕北老家米脂,这牟钦也是米脂人,刚好也在,就跟着过来了。”
杜松是陕北榆林人,听到这感慨道:“都离开快一年了,不知道陕北那边怎么样了。”在杜松离开陕北时,延州府就乱了,聚集了大量的乱民,不知道现在是个什么情况。
“也是乱,府谷县已经立起十几股杆了子,王嘉胤就是其中最大的杆子,你看牟钦那样子,就知道王嘉胤领着手底下的刀客也是独霸一方啊。”
“米脂和榆林呢?”米脂和榆林是延绥镇边兵的主要兵源,吴敏就是米脂人。
听杜松问到自己的家乡,吴敏笑道:“这两个地方你还不清楚,大家团结得很,有谁敢欺负!”
不知想起什么,杜松转过头来问道:“良栋,你是哪里人?”
“额,”谭良栋没想到杜松突然问自己这个问题,回道:“我是山西人啊,老家就在吕梁山。”
杜松点点头,道:“我还以为你跟我们都是陕北那边的人。”
吴敏看了一眼谭良栋,以谭良栋目前的年纪表现出来的东西,不像是吕梁山这样的地方能出来的,不过这些问题不是什么重要问题,在吴敏的脑海里就是闪了一下,紧接着吴敏就说起了正事:“今年秋收,良栋,靠着你挖的深井,今年的庄稼长得比去年好多了,打下的粮食也够这个冬天。目前,朝廷军队也没什么动静,因此,我想这个冬天,大家保持现状即可。”
谭良栋赞同道:“我觉得应该这样,以咱的实力能保持现在的局面就可以了。”
杜松也没有反对,他自觉自己没有谭良栋那样的治理本事,就是攻下了什么地方也不好处理。
确定了冬天的方略后,吴敏、杜松、谭良栋三人又闲聊了一阵关于各自驻地的一些趣事后,便散去。杜松直接回了岚县,谭良栋则留了下来,他还需要等牟钦的盐。
五天后,牟钦如约赶到,和两个伙伴一起赶着一辆驴车。牟钦的伙伴和牟钦一样,背上背着一把大砍刀,这是陕北刀客的标志性装扮。
谭良栋打开了盐袋,拿起一把盐搓了搓,颗粒细腻,盐的颜色也偏洁白,并没有谭良栋想象中的是粗盐那种灰黄色。往口里含了一点,谭良栋赞道:“好盐,价格怎么样?”
牟钦嘿嘿笑道:“这可是我们从定边盐池取的,质量上乘,谭当家,看在吴游击的面子上,一斤盐算你六分银子,这里面可是还包含了运费啊。”牟钦给的价格确实不算贵,在柳林闹盐荒的时候谭良栋曾给出一钱银子一斤盐的价格都没人卖,而在平常年份,解州盐池的盐也是以一斤三分三厘银子的价格售卖的,现在受战乱的影响,一斤盐涨到了四分银子。明制,一斤等于十六两,一两等于十钱,一钱等于十分。
谭良栋接受了牟钦提出的价格,然后让牟钦把盐拉到柳林。五百斤盐一共是三百两银子,真武观道士留下的金银数目不菲,当初在查探时谭良栋大致清点了一下,光银子就有八千两,金子也有五百两。
在柳林,牟钦把盐给谭良栋拉到真武山上的营地,谭良栋当场把五百两银子给了牟钦。跟着牟钦的两人清点了一下银子,牟钦在确定数目后,对谭良栋道:“谭当家真是爽快,我就喜欢和爽快人合作,谭当家,若是还有什么需要的,可以随时来找我,我先在柳林这儿待两天。”
“好,看看这有什么你们需要的东西,可以去采购采购。不过,你们不能买粮食,我已经下令,不准一粒粮食流出柳林。”谭良栋笑道。
陕北连年干旱,旱情比山西严重多了,牟钦本想买些粮食回去,但听谭良栋这么一说,无奈道:“谭当家啊,你这命令一下,我感觉我是没啥可买的了。”
牟钦离开后,谭良栋看着堆起来的盐,叹了一口气,这个时代的盐价就是贵。平常年份一斤盐就三分三厘银子,换在后世,考虑到这个时代的银的冶炼水平,一斤盐要卖相当于后世五六十元人民币的价格,而现在六分银子的价格,一斤盐将近一百元了,难怪那些扬州的盐商一掷千金,实在是暴利啊。
正因为盐的价格如此昂贵,故平民百姓一顿饭能少吃盐就尽量少吃盐,盐消耗量并没有后世那般庞大,谭良栋买的这五百斤盐可供柳林的所有百姓吃一个月了。牟钦送过来的盐品相要好于解州盐池的盐,但谭良栋并不能以六分的价格卖给柳林的百姓,只能和以前的价格一样,一斤盐四分银子。
解决完盐的事情,谭良栋松了一口气,开始考虑第三营的事。第三营现有六百人,编制是按吴敏的方式来,十人为一小队,设一名队正,十队为一旗,设一小旗,六旗为一营,营官就是谭良栋,谭良栋自己也掌着一旗。第三营里,谭良栋一开始带的第三队少年兵有四十五人,跟着谭良栋和卢象升学过一段时间,能认识常用字,其中张应宸和刘文景表现最为好,两人分领两个小旗。
其余三个小旗是后来刘垣圪坮外来的青壮,因在巷战中表现勇猛,被吴敏提为小旗,分到谭良栋麾下,三人分别是牛凉、康军伟和屈华。
和左卫的巷战打完后,谭良栋忙于柳林的事,落下了第三营的学习。此次回后坡,吴敏提出了保持现状的方案,谭良栋也表示了同意,正好可以趁着这个时候,继续让第三营队正、小旗们保持学习。
谭良栋在下柳林后,感觉最棘手的一件事是手底下没什么人,搞得什么事情都需要他亲自处理,效率十分之慢。而以现在谭良栋盗寇的身份,肯定不会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相助于他,倒不如自己亲自培养,正好也能实现谭良栋心中把军队变成一所学校的想法。
两天后,第三营各小旗、各队接到命令,由小旗带队,每天带八名队正到真武山上学习。少年兵们对此习以为常,很快就准备好,后加入的青壮虽然奇怪谭良栋的命令,但也跟着那些最早跟过谭良栋的少年兵们准备好。
安排好了学习的事,谭良栋去见了一趟牟钦。牟钦在柳林待了两天,采购了一些柳林的特产大红枣。严格来说,红枣在关键时候也能当作口粮,但红枣不好保存,谭良栋也就没有限制。
此次谭良栋过来找牟钦,是为了合作的事,盐始终是谭良栋的一块心病,保持盐的顺畅供应是当前的头等大事。
牟钦知道谭良栋的来意,在将谭良栋请进自己住的窑洞后,牟钦直接开门见山道:“谭当家,盐我们可以稳定的供给你,价格也可以一律按照六分一斤来,但我有一个条件,需要你的人去府谷一趟,同我们大哥王嘉胤谈。”
谭良栋皱了皱眉头,道:“你不能做主吗?”
牟钦摇了摇头,“这不是做不做主的问题,这是刀客的规矩,凡是帮与帮之间合作,必须斩鸡头喝鸡血,以为血誓。谭当家您不是刀客,刀客的规矩谭当家可以不用遵守,但谭当家要派一个人去府谷,代您和我们大哥谈。”
见牟钦态度坚持,谭良栋也确实需要盐,便答应了牟钦的要求,派去了刘文景。刘文景做事认真,为人谨慎,适合代谭良栋去和王嘉胤谈。现在还是天启年间,谭良栋不知道王嘉胤在府谷混成什么样子,但等到了崇祯年间,王嘉胤手下就有了三十六营的人马,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那时还都是他手底下的人。
随着煤矿和盐荒的解决,谭良栋和第三营在柳林的地位日益稳固,谭良栋决定控制柳林周边的交通要道。
柳林,在永宁州属于交通要塞,往东连接永宁州城,向西就是军渡渡口,直达陕西。在东面,谭良栋选择在出柳林口驻扎三个队,监视永宁方向,同时也方便禁止粮食流出。在军渡,谭良栋直接在原东关巡检司驻扎一小旗,禁止流民进入柳林,并在渡口抽取厘金,谭良栋暂时还不想从农户手上收取粮食,只能通过抽取厘金的方式来开流。
在煤矿改制后,谭良栋在矿工中威望日重。受煤滞销的影响,已经有一半矿工在跟着第三营搞训练。然而,由于在煤矿改制后,矿工的工钱直接跟产量挂钩,另外一半的矿工产量仍不低,但以目前的柳林根本消化不了那么多的煤,没办法,谭良栋只好把三分之二的矿工拉去训练,只留三分之一的矿工去挖煤,并且每天只让他们挖八小时,幸好这是在冬天,白昼时间也就八个来小时,谭良栋的命令才能贯彻下去。
而此时,刘文景也跟着牟钦离开了柳林,直接在军渡渡口坐上了船。这是刘文景第一次出远门,心里很是忐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