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先秦】佚名
惟嗣王不惠于阿衡[1],伊尹作书曰:“先王顾諟天之明命[2],以承上下神只[3]。社稷宗庙,罔不祗肃。天监厥德,用集大命[4],抚绥万方[5]。惟尹躬克左右厥辟宅师[6],肆嗣王丕承基绪[7]。惟尹躬先见于西邑夏[8],自周有终[9],相亦惟终[10];其后嗣王[11],罔克有终,相亦罔终,嗣王戒哉[12]!祗尔厥辟[13]。辟不辟,忝厥祖[14]。”
注释:
[1]嗣王:指太甲,下文同。惠:顺,恭顺。《诗经·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毛传:“惠,顺也。”阿衡:商代官名,指伊尹。郑玄说:“阿,倚;衡,平也。伊尹,汤倚而取平,故以为官名。”《诗经·商颂·长发》:“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孔疏:“伊尹名挚,汤以为阿衡,至太甲改曰保衡。阿衡、保衡皆公官。”[2]先王:指成汤。顾:《说文》:“顾,还视也。”这里是注目、重视的意思。諟(shi):“是”的古字,近指代词。[3]上下神只(qi):天神地只。[4]用:以,因此。集:降下。大命:天命,上天赋予的权力和使命。[5]绥:安抚。万方:万邦,天下。[6]躬:亲身。左右:帮助。辟:君主。宅:居,使安居乐业。师:众。[7]肆:故,因此。丕:大。绪:业。[8]西邑夏:夏的国都安邑在亳的西边,因此称西邑夏。[9]自:用。周:孔传:“周,忠信也。”《诗经·小雅·都人士》:“行归于周,万民所望。”毛传:“周,忠信也。”郑玄说:“都人之士所行要归于忠信。”[10]相(xiàng):辅佐。[11]后嗣王:此指夏桀。[12]戒:以桀为戒。[13]辟:君。这里指做君主的法则。[14]忝(tiǎn):侮辱。
第一段,伊尹教导太甲要严守为君之道,以桀为戒,不要辱没祖先。
王惟庸罔念闻[1]。伊尹乃言曰:“先王昧爽丕显[2],坐以待旦[3]。旁求俊彦[4],启迪后人,无越厥命以自覆[5]。慎乃俭德,惟怀永图[6]。若虞机张[7],往省括于度则释[8]。钦厥止[9],率乃祖攸行[10],惟朕以怿[11],万世有辞[12]。”
注释:
[1]王:指太甲。庸:常,平时。[2]昧爽:天将亮还没有大亮的时候。昧,昏暗。爽,明亮。丕:大。显:明。这里是天明的意思。[3]坐以待旦:坐等天亮,意思是为国事辛劳。[4]旁求:普遍寻求。孔传:“旁,非一方。”俊彦:才智特别出众的人。[5]越:坠失。厥命:先祖的权力和使命。覆:倾覆,灭亡。[6]怀:思考。永:长远。图:图谋,打算。[7]虞:虞人。古代掌管山泽囿苑田猎的官。机:弩机。弓上发箭的装置。《鬼谷子·飞箝》:“为之枢机。”皇甫谧注:“机,所以主弩之放发。”张:把弓拉开。[8]省(xing):察看。括:箭末端扣弦的地方。孔疏:“括谓矢末。”度:适度。释:放。[9]钦:恭敬。止:志向,意图。[10]率:循。攸:所。[11]怿(yi):喜悦。[12]辞:好的言辞,声誉。
第二段,伊尹告诫太甲端正品德容止,要求他像先王一样勤于政事。
王未克变。伊尹曰:“兹乃不义[1],习与性成。予弗狎于弗顺[2],营于桐宫[3],密迩先王其训[4],无俾世迷[5]。王徂桐宫居忧[6],克终允德。”
注释:
[1]兹:这。指太甲的所作所为。[2]狎(xiá):轻忽,轻视。弗顺:指不顺从义理的人。[3]桐宫:在汤的墓地建造的行宫。[4]密:亲密。迩(ěr):近。[5]世:一生,一辈子。迷:迷惑不醒悟。[6]徂(cu):往。居忧:替父母尊长守丧。
第三段,伊尹说明放逐太甲的缘由。
点评:
太甲初登王位,不明君道,昏庸暴虐,伊尹把他放逐到桐宫,让他思过。太甲在桐宫三年,悔过自新,于是伊尹又迎接他回到亳都。三年中,伊尹多次开导他。《太甲》三篇就是伊尹开导太甲的训辞。《太甲上》记述伊尹把太甲放逐到桐宫的事件本末。
《太甲上》伊尹提出“习与性成”的命题,对后世影响深远。
“习与性成”,清初学者王夫之解释为:“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习成即习行成,习行成则习性成。性与习不能等同,又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性”其实有两种,一种是与生俱来的性,可以称为天性或者生性,另一种是后天形成的性,可以称为习性。孟子认为人的生性只有一种,“人之初,性本善”,而习性则是大量的并且其发展的可能性在实际上是无限的,不同的生命个体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可能有不同的习性。环境的影响,教化的原因,习性具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所以《三字经》告诫人们:“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伊尹流放太甲,就是因为他意识到习能成性,劣习会使人邪恶成性,而勒令他居忧思过,就是希望从“习”的层面进行教育,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使太甲收敛,戒除劣习,从而“克终允德”。人们耳熟能详的“孟母三迁”也是孟母十分重视环境对孟子习性形成的巨大影响,而成为中国父母的榜样。
“习与性成”也是儒家传统教育观形成的认识基础。“习与性成”与俗语“习惯成自然”意思基本相同。“习惯成自然”实际上出于圣人之口,是孔门遗训。《汉书·贾谊传》曾引孔子言:“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儒家强调后天的教化,强调良好的习性要从小培养。《颜氏家训·教子》篇曾说:“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现代西方行为心理学重视儿童期生活对人格形成的影响,而儒家早就有成熟的理论和有效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