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先秦】佚名
惟三祀十有二月朔[1],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2]。作书曰:“民非后[3],罔克胥匡以生[4];后非民,罔以辟四方[5]。皇天眷佑有商[6],俾嗣王克终厥德,实万世无疆之休[7]。”
注释:
[1]朔:阴历的每月初一。[2]冕服:帝王的礼帽礼服。[3]非:没有。《词诠》:“非,无也。”后:君主。[4]胥(xu):互相。匡:救助、扶助。[5]辟:君。这里是动词,统治。[6]眷佑:眷顾佑助。有:名词词头,无义。[7]休:喜庆。
第一段,伊尹迎回太甲,讲明君民相互依存的道理,庆幸太甲幡然醒悟。
王拜手稽首,曰[1]:“予小子不明于德,自厎不类[2]。欲败度[3],纵败礼,以速戾于厥躬[4]。天作孽[5],犹可违[6];自作孽,不可逭[7]。既往背师保之训[8],弗克于厥初,尚赖匡救之德,图惟厥终。”
注释:
[1]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下跪后两手拱合齐心,俯首到手。稽(qi)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双膝下跪,叩头至地。[2]不类:不好。孔传:“类,善也。”[3]败:败坏,破坏。度:法度。[4]速:招致。《尔雅·释言》:“速,征也。”“征,召也。”戾(li):罪过。[5]孽(niè):灾祸。[6]违:避免。《左传》成公十六年:“有淖于前,乃皆左右相违于淖。”杜预注:“违,辟也。”“辟”是“避”的古字。[7]逭(huàn):逃避。《礼记·缁衣》引《太甲》郑玄注:“逭,逃也。”[8]师保:古代担任辅导和协助帝王的官。
第二段,太甲表示改悔。
伊尹拜手稽首,曰:“修厥身,允德协于下[1],惟明后[2]。先王子惠困穷[3],民服厥命,罔有不悦。并其有邦厥邻[4],乃曰:‘徯我后,后来无罚。’王懋乃德[5],视乃烈祖[6],无时豫怠[7]。奉先思孝[8];接下思恭[9]。视远惟明;听德惟聪。朕承王之休无斁[10]。”
注释:
[1]允:真诚。协:和洽。[2]明后:英明的君主。[3]子:像对待儿子一样。惠:仁爱,爱护。困穷:贫穷困苦的人。[4]并:并立于。有邦:诸侯国。[5]懋(mào):勉力,努力。[6]烈祖:建立了功业的先祖。[7]豫:安乐。怠:懒惰。[8]奉先:尊奉祖先。[9]接:接近。《仪礼·聘礼》:“公揖入,立于中庭,宾立接西塾。”郑玄说:“接,犹近也。”[10]休:美善。斁(yi):厌弃。《诗经·周南·葛覃》:“为絺为绤,服之无斁。”毛传:“斁,厌也。”
第三段,伊尹勉励太甲师法成汤,注重修德。
点评:
《太甲中》记述伊尹迎接太甲回到亳都以后对太甲的教导。
《太甲中》太甲认识到“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礼记·表记》:“太甲曰:民非后无能胥以宁;后非民无以辟四方。”可证这句话久已有之,不是后世伪作。《尚书》中多次提及相似的观点,《大禹谟》:“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咸有一德》:“后非民罔使;民非后罔事。”都是强调君、民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太甲中》太甲还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而《孟子·公孙丑上》则说:“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逭”上古音为月部,“活”上古音为元部,月、元对转,两字应当是通假关系,至于孰是孰非,或者当时两种版本同时存在,目前尚不得而知。但不论是哪一种版本,大意都是说:天是人力无法抗拒的因素,但是人尚能躲避天灾;如果自己酿成灾祸,就必定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这句话强调人一定要保持敬慎,谨防酿成人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