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八月浮槎》
作者:【西晋】张华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1]者,年年八月有浮槎[2]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查上,多赍[3]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4]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5]。”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注释:
[1]渚:水中的小洲。[2]槎:又作查、楂,指木筏。浮槎,传说中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仙舟。[3]赍(ji):带着。[4]严君平:名遵,汉蜀郡人,相传他常在成都市上算卦,非常灵验。[5]牵牛宿:指牛宿。古人把天空能看得到的星星分成二十八组,叫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牛宿是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二宿。
赏析:
此篇采自《博物志》。
这是一篇异常美丽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渴望了解自然奥秘的强烈愿望。关于浮槎至天河的幻想,在同时稍后的王嘉《拾遗记》中亦有记载,但是没有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就大为逊色。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汉代就被赋予了极为浪漫的神话色彩,我们看《古诗十九首》《四民月令》及应劭《风俗通义》等书中均有或详或略的记载和描述。但是,汉代的记述多还没有超出想象的范围,而这篇则将这种想象加以看似真实的描绘:“有人”居海上多年,忽发奇想,愿乘浮槎至天河,十余天的路程,他到了天界,这里没有昼夜的区分;再走十余日的路程,便到了仙境;而这种天上仙境,其实仍不过是人们对于美好理想的一种幻想而已,因为这里的人们过着男耕女织的平静的生活,这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者,一是在地上,一是在天上。
关于浮槎,《拾遗记》中描述了一种巨查(槎)与之类似:“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查浮于西海,查上有光,夜明昼灭,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入矣。查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查,亦谓挂星查。羽人栖息其上,群仙含露以漱,日月之光则如暝矣。虞、夏之季,不复记其出没。游海之人,犹传其神伟也。”这个传说反映了古人企盼飞行宇宙的美妙幻想。
这里,乘槎人未有姓氏,后人则将此篇中之无名氏敷衍成张骞。《太平御览》卷八引刘义庆《集林》云:“昔有一人寻河源,见妇人浣纱,以问之,曰:‘此天河也。’乃与一石而归。问严君平,云:‘此织女支机石也’。”而同书卷五十一引宗懔《荆楚岁时记》则径云是:“张骞寻河源。”所不同的是张骞问的是东方朔,而不是严君平。可见这个故事到了南朝以后已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容,而且成为诗人笔下常用的典故。宋之问有《明河篇》云:“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杜甫有《有感》云:“乘槎断消息,无处觅张骞。”李义山也有《海客》诗云:“海客乘槎上紫氛,星娥罢织一相闻。只应不惮牵牛妒,聊用支机石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