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先秦】孟子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1],文王事昆夷[2]。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3],勾践事吴[4]。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5];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6]。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7]:‘畏天之威,于时保之[8]。’”
王曰:“大哉言矣[9]!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10]:‘王赫斯怒[11],爰整其旅[12],以遏徂莒[13],以笃周祜[14],以对于天下[15]。’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16]:‘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17],天下曷敢有越厥志[18]?’一人衡行于天下[19],武王耻之[20]。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注释:
[1]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葛:葛伯,葛国的国君。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北十五里处。汤曾派人给葛伯送去牛羊粮食,却被葛伯杀害。[2]文王:周文王。昆夷:也写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3]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周族首领。獯鬻(xun yu):又称猃狁(xiǎn yun),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4]以上六句意为,只有仁者能以大国的身份感化小国,所以商汤曾爱护葛国,文王曾爱护混夷。只有智者能以小国的身份侍奉大国,所以周太王曾侍奉獯鬻,勾践曾侍奉吴国。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吴:指春秋时吴国国君夫差。勾践曾臣服吴王夫差。[5]以上两句意为,大国感化小国,这是因为喜爱天命。事:这里有感化的意思。[6]以上两句意为,小国服从大国,这是因为畏惧天命。事:服侍、服从之意。[7]《诗》云:此指《诗·周颂·我将》。[8]以上两句意为,敬畏天的威严,因此得到保佑。时:通“是”。[9]此句意为,讲得太好了!大:善;好。[10]《诗》云:此指《诗·大雅·皇矣》。[11]赫斯:指帝王盛怒貌。斯:语气词。[12]爰:语首助词。无义。[13]遏:止。徂(cu):往;到。莒:殷末国名。[14]笃:厚。祜:福。[15]以上五句意为,文王勃然发怒,整顿派遣军队,狙击侵莒之敌,增加周国威福,报答天下期望。对:酬答;答谢。[16]《书》:此乃《尚书》逸文,伪古文《尚书》放入《泰誓上》篇。[17]惟我在:即“惟在我”。赵岐注:“四方善恶皆在己,所谓在予一人。”[18]以上七句意为,上天降生百姓,为他们设立君主,设立师长,要他们协助上天爱护百姓。天下有罪和无罪的,都由我来负责,天下谁敢有非分之想?厥:其。[19]一人:指殷纣王。衡行:即“横行”。[20]以上两句意为,有一个人横行霸道于天下,武王就感到耻辱。指武王起兵伐纣灭殷。
原边注:
乐天者保有天下而不侵人之国,畏天者服从大国而不丧其国,所可伐者仅残暴之国。
劝宣王好大勇,而非小勇。
点评:
本章论交往邻国之道,是王道政治的一个重要内容。孟子从儒家立场出发,提出仁、智的外交原则,认为仁者能够以大国感化小国;智者能够以小国服从大国。其中“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几句中的“天”含义较为抽象,大致而言,可以理解为主宰之天或者义理之天,即天是世间的最高主宰或者价值原则。天生育万物,无所不覆,无所不养,体现着仁爱的价值原则,所以真正的仁者不会恃强凌弱,以大欺小,而是“修文德以来之”,这是因为他自觉地尊奉天的意志或原则。爱护葛国的商汤、爱护混夷的文王即是其代表。同时,天高高在上,代表一种尊严与秩序,智者认识到这一点,便会以小侍大,敬畏天的意志或原则,侍奉獯鬻的周太王、侍奉吴国的勾践是其代表。喜好天命的仁者可以行王道,保有天下,而敬畏天命的智者只能保住国家。
宣王虽然认为孟子讲得好,但又提出勇,实际是想把逞强好勇作为对外邦交的原则。面对宣王的发问,孟子回答得好:大王不要喜欢匹夫之勇,而应喜好文王、武王之勇,也就是仁者之勇。用在对外邦交上,就是不要因个人的私欲恃强凌弱,而应为民众的利益诛伐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