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冒,字元伟,豫州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人,是汉末名臣太尉桥玄的族侄,曾任兖州刺史,后为东郡太守。
当初何进招外兵之时,曾把桥冒的兵马屯在成皋,董卓篡权之后,啥好处没捞到的桥冒退回东郡,自然是心有不甘,又看个州郡的官员,只敢嘴炮,不敢动手,干脆就来了这么一出矫诏的戏码。
别看是矫诏,但作用非常的直接明显。这封矫诏被送到冀州,冀州牧韩馥赶紧召来心腹商量:
“看来这汝南袁氏和董卓又斗起来了,你们说我该怎么办?帮袁氏还是帮董卓?”
他的治中从事刘子惠脸色一沉:“明公此言误矣,现在我们讨论的是国家大事,哪里有什么袁氏、董氏的说法?”
这个借口果然是好,韩馥赶紧点头称是。
刘子惠接着献计:“这起兵的事情,可凶险的狠啊,我们不能做挑头的人。现在还是要先看看其他州郡怎么应对,如果别的州郡起兵了,我们也跟着起兵。
冀州兵强马壮,实力雄厚,即使不挑头,功劳也不会比别的州郡低的。”
韩馥本来就性格懦弱,这种随大流的策略,是他最喜欢的。于是他就把这封书信,转给了袁绍,并撤回了监视袁绍的人马,任由袁绍去挑头闹事,他好观察形势,再做决定。
袁绍经历了洛阳之事,到了渤海不断反思,终于彻底信了之前许攸的话语,没有兵马在手,一切都是虚幻,再大的声势名气,反手就会被大落尘埃。
有了桥冒的诈书,袁绍算是抓到了机会。不但开始大肆招兵买马,而且与各州郡加紧勾连,筹划建立讨董的联盟,共同出兵洛阳,武力讨伐董卓。
有了袁绍带头,各个州郡的官员立马没有了顾忌。尤其是那些被董卓所封的官员,赶紧抓紧机会表态,与董卓彻底划清界限。
这个时候,可不允许他们犹豫,此时如果不加入讨董联盟,一旦董卓失势,他们的出身就会成为污点,弄不好就会被直接打作董卓一党,丢职罢官都是轻的。
凡是董卓专权之后,封拜的刺史、太守,有一个算一个,都成了讨董的急先锋,纷纷响应袁绍的号召,公推袁绍为讨董的盟主。
袁绍也是当仁不让,立即自封为车骑将军,给参与讨董联盟的官员大肆封官,并开始进行军事筹划。
按照袁绍的筹划,袁绍与河内太守王匡屯兵河内,冀州牧韩馥留在邺城,给他供给其军粮;豫州刺史孔伷屯颍川;兖州刺史刘岱带领诸多太守俱屯酸枣,后将军袁术屯鲁阳,数万大兵,三面包围都城洛阳。
董卓在洛阳之中,听到这些地方州郡组成立了联盟,要来讨伐他董卓,重新拥立少帝刘辩。既然你们这些家伙,不认可我立的皇帝,想重新拥立刘辩,那我就直接釜底抽薪,把你们认可的皇帝杀了吧。
初平元年(190年),春,一月。董卓为了对抗关东联军的政治口号,直接派郎中令李儒鸩杀弘农王辩。如此一来,灵帝刘宏的血脉就只剩下一个刘协了,看你们这些“大汉忠臣”认不认?
刘辩虽然被董卓废了帝位,封为弘农王,但在关东联军的政治口号中,是不承认刘协的皇帝正统的,因此董卓鸩杀刘辩,在关东联军这里就被认定为弑君,这就更加确立了反董联盟的合法性。
至于刘辩死了,将来是否承认刘协,这个反而可以等讨平了董卓之后再做讨论。董卓鸩杀刘辩之举,不但没能瓦解关东联军的政治基础,反而促使关东联军抓紧行动。
三国演义之中,号称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其实历史上并没有这么多,真正参与了讨董联盟的,有:
后将军袁术、山阳太守袁遗、豫州刺史孔伷、冀州牧韩馥、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济北相鲍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冒、广陵太守张超、和曹操、此后又有长沙太守孙坚加入。
看这些人的组成,不是何进的亲信,就是袁家之人或急于与董卓划清界限的新晋官员,真正资历深厚的汉臣,几乎一个都没有,这个联盟的成色就可想而知了。
联军之中,行动最为迅速,声势最为浩大的,是兖州的兵马,不止有兖州刺史刘岱为首,诸多兖州的郡太守也积极加入联军之中。
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邈弟广陵太守超、东郡太守桥冒、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与曹操俱屯酸枣,并在酸枣立坛盟誓,共讨董卓。
这么多诸侯,分成了好几个州,其中一半的诸侯聚集在兖州的酸枣。然而,会盟之时又出了幺蛾子,居然没人敢上台领头盟誓,最后居然推出了一个没有正式官员身份的臧洪,来上台宣读盟誓。
臧洪是广陵射阳人,他爹蔵旻曾经做过扬州刺史,平定了会稽许昭造反,应该算是孙坚和朱儁的早期举主。臧洪虽然出仕过,但已经辞官回乡,现在只是广陵太守张超的功曹。
【讲真,最近一直用野果阅读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yeguoyuedu 安卓苹果均可。】
这么多刺史、太守会盟,无人敢上台,最后让一个郡功曹来顶缸,这些人的胆气也就这样了,难怪这些所谓的诸侯,很快就纷纷被兼并消灭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所谓的诸侯讨董,关东联军,根本不是什么真正的军事组织,而是一批各有心思的地方官员的政治秀。
这场政治秀的目的,也并不是真的武力讨董,不过是以讨董为名,确立这些诸侯的正义身份,为这些诸侯之后的拥兵自立,地方割据奠定法理、道德依据罢了。
臧洪的盟誓,倒是康慨陈词,极尽扇情之能事。但嘴炮这种东西,不过是这些士人自嗨的把戏罢了,对于董卓,一根毫毛都伤不到。
诸侯盟誓之后,大军聚集在酸枣,根本不向洛阳进兵,大部分诸侯在这个秀场量过相,摆明了反董的立场,取得了道义的名声,就目的已经达到了。
之后就是每日置酒高会,夸夸其谈。三国演义之中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那么让人热血沸腾。但真的看正史的记载,简直能让人无语到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