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亮也没想到,他当街焚烧药材的这一举动居然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整条街道,哦,不!整个福州城的大街小巷都在传他这一光辉举动,就连城里的几个夫子闻之都提了几首打油诗送来,乐得顾亮赶紧让蔡云州贴在了同济堂大门上。
或是百姓对商人只知利不知义的偏见,才导致顾亮这一行为被广为称赞,亦或是市场上早就存在不少的假药,使得百姓苦假药久矣,这才让这件事的传播的如此广泛。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同济堂的名声传遍了福州城附近的十里八乡,那些老百姓进城抓药时都会首选同济堂,都认准同济堂不会卖假药坑人,这使得同济堂的生意好到爆。
在以前,同济堂只在福州城的富人中间才略微有些名气,但也是因为药酒的缘故,不是同济堂本身医术有多精湛。而这次,同济堂算是彻底在百姓中留下了深厚且良好的口碑,每天来医馆里买药的人不计其数。这么多人来买药,自然也免不了有人会来看病,这让顾伯喜整日忙的是不可开交,再也没时间去怀念故人,整日萎靡不振。而且为了应对每日络绎不绝的患者,同济堂也由顾伯喜这一位坐堂郎中升级到了三位,接待患者的能力有了极大提升,同时在遇到疑难杂症时也能互相交流,防止误诊耽误病情。
这坐堂郎中的增加绝非临时起意,早在一开始顾亮就进行过谋划,准备再招一位进来。只不过那时一直碍于同济堂没有什么名气,没有多少人来看病,大部分业绩都来自于药酒,所以当时即使看中一位从外地避战乱而来的老郎中,也没有聘进来。所以在同济堂有了不少患者后,顾亮立马将他请了过来。
至于第三位郎中,那就纯属意外了。说来也是凑巧,这位郎中并非顾亮找的,而是他自己找上门来的。这位郎中是一个江湖郎中,行踪不定四处漂泊,在无意间听说同济堂当街焚药的事情后心生钦佩,便主动寻了上来求落脚。
而在经过顾伯喜与第二位老郎中的考核下,这位江湖郎中的医术水平也得到了验证,无论是诊断病症还是开方抓药,他都是信手拈来,丝毫不亚于名医大家。顾亮便当机立断的让他留了下来,成了同济堂第三位坐堂郎中。
同济堂生意好,自然会有同行眼红,尤其是他们这种‘一夜爆红’、根基不稳的,难免会有对家使绊子。所以顾亮早有防备,拜托了街道司以及相关的人抓紧巡视,同时提前让曹氏帮忙打点了一番。
只不过令顾亮没想到的是,给同济堂第一个使绊子的不是同行,而是那些药商。这些药商居然趁同济堂生意太好,药材消耗过快急需补货时,居然联起手来宣传药材无货。若非顾亮接连询问了数位平素供货的药商,且他们口径一致得令人诧异,顾亮恐难以知晓有人从中作梗。至于作梗的人,顾亮自然联想到了那日的蒙面药商,只不过他并不知那蒙面药商的来历。
当然,并不是所有药商都在卡脖子,毕竟一个人想做到只手遮天也十分困难。还是有少数药商表示自己手里有同济堂所需的药,只不过得加钱,或者等一段时间再交货,毕竟……后面的话这几位并没有直接说出口,而是暗示顾亮自己虽然不怕那人,但也不会白白得罪人家,利益得足够才行。
顾亮做了这么久的生意,自然能听懂这少数几位药商话里的意思,他们无非是想趁着这次机会从顾亮手里多捞一笔罢了。
可做生意哪有那么简单,若在平时,药材进货价格涨了,其售出的价格自然水涨船高,但别忘了,这次涨价只针对于同济堂,其他药店、医馆并没有涨价。
同济堂现在正处在口碑值正值鼎盛时期,若是在这个时间点因药材收购价上涨从而去被迫涨价,那么同济堂的口碑必定会遭到反噬,说同济堂见利忘义。但同济堂的生意又不能不做,一旦不做,就达到了背后给同济堂使绊子人的目的。
如此一来,顾亮便陷入了两难之境。若是去购置那些加价后的药材而后再行涨价,势必会损毁同济堂好不容易才得来的名气,但若不去购买,就只能停业关门,这无疑会让仇家称心快意。
不过顾亮并没有坐以待毙,为了同济堂好不容易的名气与口碑,也为了挺过这个坎就能肉眼可见的康庄大道,顾亮斗志昂扬。
顾亮先是加价从那少数几个愿意卖他药材的药商手里加价买回了急需的药材,填补了医馆所需。但顾亮并没有对其进行涨价,而是按照原价出售,与其他医馆、药铺价格齐平。
按照药材拿到手的价格,再按照原来的价格卖出,这其中不少药材一文钱不赚,甚至不少药材是卖出去多少就亏出去多少。但顾亮深知,眼前的亏损是为了保住同济堂的口碑和未来的长远发展。所以他咬牙坚持,宁愿自己承担损失,也不愿因涨价而错失这一批闻讯而来的顾客。
为了打赢此次商战,顾亮跑去和曹氏商量了一番,延期了这次的本应该给她的分红,全力周转。
同时,在暂时稳住店里药材供应后,为了尽早从药商的卡脖子中脱身,顾亮选择了主动出击,主动寻找药商的上游——药农和药师,从他们手中直接收购药材。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药材的流通范围有限,一个地区自身产出的药材往往会占到本地药材的50%以上甚至更高。所以在大部分药材的来源是本地的情况下,就给了顾亮机会,可以选择跳过这些药商直接购买。
福建本身就是中药材里面十分重要的南药产区,泽泻、茯苓、太子参、金线莲、灵芝等一大批药材都是它的道地药材,还不包括福建旁边的浙江产的“浙八味”,以及海上来的海药,这使得福建产的药材极多,能满足药店大部分需求。
以前顾亮与三叔上山采药其实做的就是采药师的活,只不过大部分利润都被这些药商赚去了,所以对于当地的药农、药师而言,省去药商这个二道贩子,其实是一个双赢的事情,双方都能获得更多的利润,而同济堂也能大大缓解来自这些药商的卡脖子。
同济堂如今对于各类药品的需求极为旺盛,店内所售药材的销售速度更是惊人之快。如此一来,完全无需担忧会出现库存积压之类的难题。这一状况带来了一个显着的优势——稳定且充裕的现金流得以保障。有了充足的现金流动,同济堂不仅能够轻松应对日常运营所需的各项开支,还能进一步吸引那些散户前来卖药材,让他们无需担心拿不到药钱的事情。
就这样,如此的一番操作下来,同济堂隐隐约约有了即将成为下一个药商巨头的迹象。这可愁坏了那些原本针对同济堂的药商,他们是想看同济堂吃瘪,可不是为了多一位药商与他们分蛋糕。于是这些药商纷纷转换性子,开始着急忙慌与顾亮谈起供货的事情,再不见当时那副嘴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