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中,文武百官皆伏于地,落针可闻。没人敢面对年轻皇帝的怒火。大臣们的影子一点点缩短,有些年老的已经开始发抖了,不知道是是因为累还是恐惧。
玄烨斜倚在龙椅上,打量着案上的木匣。虽然还未至而立,但这样的匣子对他来说并不陌生。
十四年前,摆在里面的是鳌拜的头颅;前年,打开盖子就能看见吴三桂圆睁的双眼。
他移开目光,望向阶下整齐的红色顶戴。目光逡巡良久,最后落在前排的一顶上。
皇帝终于开口了,声音不大,但在安静的殿里足够让每个人都听清:“李光地,你自己把这个匣子打开吧。”
旁边侍立的太监从桌上拿起木匣,向跪伏着的李光地走去。皇帝话音刚落,这位朝中新星就打了个冷战。但皇命不可违,他还是只能用颤抖的双手打开盖子。
声音从头顶传来:“认识么?“
李光地昨晚就知道是谁了,他哑着嗓子回话:“回陛下,此为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每说出一个字,他的身体就抖得厉害一分,一句话说完,李光地已经快要跪不住了。
但皇帝没打算放过他,缓声开口:“可是你保举的他?“
李光地还没开口,就看见一份折子落在他面前,发出“啪“的一声。他拿过来略扫了一眼,没看清详细内容,只看到几个被朱笔圈起来的词:”折戟“、”残部一百余人“、“捐躯”。李学士其实昨晚就给自己的辩词拟了个腹稿,但此刻,那些托词都堵在喉头。
“罢了,退朝吧,李光地、姚启圣你们几个留下。”头顶又传来声音,其他官员如蒙大赦,赶紧起来行了礼,逃也似地出了太和殿。
几个被留下的重臣依然维持着跪伏的姿势,皇帝长长叹了口气,让他们平身。几个大臣面面相觑,但在彼此的眼里只能看到疑惑和焦虑。
“现在还有什么办法吗?只能胜不能败。”皇帝一边漫不经心地翻着奏折一边问。
没人敢说话。操练良久的海军全折了,哪还有什么办法?
“李光地,你说说看。”皇帝似乎没有放过这位年轻汉臣的打算。
败者承受着主子的怒火,胜者则能吃主子赏的庆功宴。
孤悬于东南的小岛上,君臣都作明朝打扮。乐师唱着《大雅》,臣子们纷纷向延平王举杯敬酒。龙袍穿在年仅十三的郑克塽身上,显得格外肥大。他今天十分开心,但不大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是听冯锡范说,刘将军和道长们一起把鞑子给赶跑了。
几名道人就和刘国轩坐在龙椅下的首几个座位,他们都换上了朝服,只是其中几个道人还手拿拂尘,和穿着颇为不搭。
宴席行至一半,郑克塽用力清了清嗓子。过了半晌,殿上才安静下来。见大臣们都看着自己,小延平王便磕磕巴巴地背起冯锡范昨晚写给自己的稿子:“呃……那个……此次击退鞑虏,多亏有几位来自岿……岿阳派的道长相助。本王决定赏……不是,宴后定重重赏赐各位道长。刘将军,你预测大风失败,本应重罚,但念在几位道长兴起风浪,你也算击退了鞑虏,便功过……功过相抵罢。”
刘国轩起身行了大礼,道人们只是草草打了个稽首。郑克塽稻叶不以为忤,冯锡范虽然面色有几分不虞,但也没说什么。
宴会一直持续到子夜,宫内灯火通明。
康熙即位以来,方外之人还从来没进过宫,今天李光地带来的是第一个。道人自称来自岿阳,能解台湾之困局。
异学会和岿阳派间的关系算不上好。但满朝臣子,再加个玄烨都想不出好办法了——除非动用异学,但异学会上下都没那个胆子。非常时期,玄烨也只能给道人看座。
“陛下出征当日,海上本无风的。是我岿阳的几名逆徒在海上兴风作浪。”道人刚坐下就语出惊人。
李光地腾地站了起来,皇帝只是摆摆手让他坐下,示意道人继续说。后者只是瞟了李光地一眼,便接着说道:“岿阳本来是不干涉世俗之事的,但那几人年纪尚轻,又认为蛮夷不可入主中原,便私自离了宗门。”
“纵然有几个异人相助,郑氏也成不了气候。”皇帝指了指案上的地图道:“台湾不过弹丸之地,就算此次失利,也不过是几年内打不了。倘若封锁闽浙海域,便是困,困到我的儿子,孙子,都能把郑氏困到无力供养军队。“、
道人捋了几下胡子,扫了一眼地图,对着君臣二人笑了几声。皇帝刚想说什么,道人便拿出一张地图,铺展开足有案上台湾海图的几倍大。
“一岛固然是弹丸之地,但合千岛之地,陛下恐怕就难以解决了。“道人指着台湾右下的海域,那里星罗棋布地标着不少岛屿。“南洋自古物产甚丰,有那几个逆徒,控制当地蛮夷并不难。”
油灯里的光焰倏地跳了几下。
道人身体前倾,压低了声音:“兵对兵,将对将。既然郑氏用了方术,陛下动用异学也未尝不可。”
李光地在一旁几次三番想开口,但都被皇帝止住,这回他终于忍不住了:“既然那几人是岿阳的,岿阳派不该做些什么吗?”皇帝看都没看他,只是直视着道人。
道人不慌不忙,边把玩着拂尘边慢条斯理地说:“岿阳不涉俗世,此次也是一样,那几人与岿阳已再无关联。”
皇帝还想说些什么,但被道人抢了白:“况且,异学会和我岿阳派间,还有些事情未了。我已经仁至义尽。”话音落,道人已施施然出了宫门。
玄烨呆坐了一会,突然站起来,一挥手,把满桌笔墨扫了下去。
密旨
异学为未明之物,不可妄动,否则后患无穷。
爪哇岛的星空下,是海浪和椰树。一名道人手上提着几枚金发碧眼的头颅,岛上的原住民跪伏在他面前。
- 关闭
1646年,隆武政权灭亡,郑成功避走金门,起军抗清。
1653年,郑成功两次大败清军,后拒绝顺治敕封。
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获封“延平王”。
1662年,郑成功逝世。由其子郑袭护理国事。
1663年,郑袭之兄郑经夺权成功。同年,清军联合荷兰进攻,郑氏失金、厦。
1664年,郑经抵达台湾。其与西班牙、日本、东印度公司均有军火、贸易往来。
1674年,郑经响应吴三桂,起军伐清。
1676年,郑经战败,退守厦门。
1680年,郑经与清交战,屡次失利,同意议和。但和谈因清臣姚启圣的反对作罢。
1681年,郑经逝世,重臣冯锡范等拥立年仅十三的郑克塽为王。
1682年,有7名自称来自岿阳派的道士抵达台湾,表示愿意助郑氏抗清。后岿阳派证明此七人为叛出,后人称之为“南岿阳派”
1683年,在南岿阳的协助下,台湾将领刘国轩大败清海军。异学会决定不动用异学,征台一事暂时作罢。同年,南岿阳携郑氏使节抵达爪哇,将荷兰殖民者尽数击杀,后逐渐取得南洋诸岛的实际控制权。
1687年,郑克塽称帝,自称为汉家正统,定国名为“明”,年号靖安。疆域为台湾列岛、马来群岛大部及中南半岛小部,以南岿阳为国教。由于现实重构,具体国界现已不可考。
1700年,南明与日本、西班牙建交,并建立正式贸易关系。
1705年,汉族及台湾原住民开始向南洋诸岛大规模移民。
1725年,雍正帝再次征台,未果。
1730年,郑克塽病逝,其子即位,该人名讳已不可考。
1743年,乾隆宣布与南明暂时休战。
1770年,爪哇地区5岛与当地汉族官员发生冲突,爆发民乱。
1773年,民乱被镇压,南明朝廷开始逐渐允许南洋原住民担任官员。
1780年,郑克塽之子逝世,传位于其五子郑也秋。
1800年,南明迁都巴达维亚(即雅加达)。
1823年,南洋地区再次爆发民族冲突。此次冲突规模逐渐扩大,持续了二十余年。
1846年,冲突平息,南明向人口较多的原住民妥协,允许其任较高官职,并给予部分地区有限的自治权。
1877年,朝内原住民大臣联合一部分汉族大臣发动政变,南明皇帝退位,改政体为君主立宪制,改国名为南洋联邦。该国实行两院制,上议院议员每岛一名,下议院按人口比例选出。
1900年,cK级现实重构发生,南洋联邦与南岿阳派从记录中消失。
注:年表为保存前一现实记忆者口述,可能存在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