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汉景帝不幸因病离世,这一重大变故,使得王娡之子,当时身为太子的刘彻,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皇位。正所谓母凭子贵,随着刘彻登基称帝,王娡的身份与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从皇后变成了皇太后。
在此情形下,王娡作为新皇帝的生母,其影响力日益凸显。在她的庇护与关照下,她的娘家人,纷纷获得了丰厚的赏赐以及官职的晋升。无论是她的兄弟,还是其他亲属,无一不在这场权力更迭的浪潮中,受益颇丰。
毫不夸张地说,此时此刻,以王娡为核心的王氏外戚势力,可谓风头正劲、风光无两。他们在朝廷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手中掌握的权力,亦如滚雪球般越积越多。然而,这种过度膨胀的外戚势力,究竟会给王朝带来怎样的影响?是福是祸,犹未可知。
在刘彻即位的初年,当时的政治局势颇为复杂。以太皇太后窦猗房,皇太后王娡为代表的外戚势力在朝中,拥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太皇太后窦猗房,历经多年的宫廷生涯,积累了深厚的政治根基和丰富的政治经验。她背后所代表的家族势力,盘根错节,在朝廷的各个重要部门,都有着关键人物。
新兴的王氏外戚势力,以皇太后王娡为代表,同样凭借着他们的地位和手段,在宫廷内外编织起了一张,庞大的权力网络。
在这样的形势下,初登皇位的刘彻,尽管心怀壮志,雄心勃勃,但也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无奈。他必须遵循“奏事东宫”这一传统,也就是将国家政务,向太后汇报。
当然,其中汉武帝刘彻母亲所代表的皇太后外戚势力,在权力面前还是稍显稚嫩。这个时期,他们对于整个朝政的影响力还是比较薄弱的。
而皇太后王娡,也深深的明白其中的门道。因此,此时的王娡并没有锋芒毕露。她更多的是规劝儿子汉武帝,给他支持,替他斡旋在各方的势力当中。而后,在不断扩大和发展自家家族的势力。
另一面,汉武帝的姑姑,也是他的岳母馆陶大长公主。她自认为在拥立刘彻登上皇位这件事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从此便凭借这份功绩,对刘彻提出各种形形色色的请求。她的种种要求频繁且无理,令刘彻心生厌烦,却又碍于情面难以直接拒绝。
刘彻按照当初的约定,迎娶了馆陶大长公主之女陈皇后。起初,陈皇后确实获得了刘彻独一无二的宠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陈皇后不仅表现出“骄妒”的性情,容不得他人,还长年未能为刘彻诞下子嗣。她的这些行为和状况,使得刘彻对她的感情,逐渐有所疏远。
就在此时,深谋远虑的王太后,及时出面告诫刘彻说:“你刚刚即位不久,朝中的大臣们还没有完全心悦诚服地服从于你。之前你搞明堂之事,已经惹恼了太皇太后,如今又忤逆大长公主,如此这般,肯定会严重得罪她们。要知道,妇人的心思往往较为敏感,情绪也容易波动,想要取悦她们并非难事,你在处理与她们的关系时,一定要万分慎重!”
刘彻听了王太后这番语重心长的话语,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尽管心中仍有不满,但为了稳固自己刚刚得来的皇位,不得不暂时隐忍,稍微尊重馆陶大长公主与陈皇后。
这种宫廷内部的权力博弈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古代王朝中屡见不鲜。馆陶大长公主的自以为是,陈皇后的骄纵以及刘彻的无奈妥协,都反映了封建王朝中权力斗争的残酷和微妙。
王太后的告诫,体现了古代社会中尊重长辈、权衡利弊的观念。在那个时代,孝道和家族的和睦被视为至关重要,即使是皇帝也不能轻易违背。
可以说,此时围绕在汉武帝身边的多方势力,她们分别都有着各自对于权力和个人的私利需求。不过,在这些势力之中。作为母亲的王娡,对于汉武帝的支持,应该是最为真心的。
公元前 135 年的五月,对于汉武帝刘彻而言,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窦太后的离世,彻底改变了整个政治格局。
窦太后,这位在汉室宫廷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其影响力在过往的岁月里,始终对刘彻的执政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她秉持着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权力意识,使得刘彻在诸多决策上,不得不谨慎行事,难以完全施展自己的治国抱负。
在窦太后生前,刘彻的一些改革主张和政策推行,往往受到重重阻碍。例如,在军事战略上,刘彻渴望积极对外征战,拓展大汉疆土,但窦太后主张的是保守的防御策略,这让刘彻的军事雄心难以迅速实现。
然而,随着窦太后的去世,刘彻终于得以摆脱这一束缚,完全掌控了朝政大权。这意味着他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构想,大刀阔斧地推行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他开始大力整顿朝纲,选拔贤能之士,加强中央集权。
此时,随着儿子彻底的掌权。王娡多年以来,在窦太皇太后面前的隐忍和退让,也终于画上了句号。她和她所代表的外戚势力,也正式超过窦氏一族,成为了最强大外戚集团。
窦太皇太后去世后,刘彻借口许昌和庄青翟,因办理丧事不力,果断地将二人罢免,由此展现出其雷厉风行的执政手段和不容置疑的权威。
紧接着,刘彻起用了自己的舅舅田蚡,担任丞相,大司农韩安国出任御史大夫。在起初的一段时间里,刘彻对田蚡几乎是言听计从。
田蚡凭借着这份信任,权势日益膨胀,专横跋扈到了极致,甚至出现了“权移主上”的局面。例如,在官员任免方面,田蚡肆意安插亲信,大肆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使得朝堂之上的权力天平逐渐向他倾斜。
然而,刘彻毕竟是一代雄主,他很快察觉到了田蚡的越界之举。通过一系列的暗示和敲打,刘彻让田蚡有所收敛,不敢再像之前那般肆意妄为。
与此同时,刘彻对于窦氏势力,则日益疏远。窦氏曾经在朝廷中拥有深厚的根基和庞大的势力,但随着刘彻权力的巩固和政治策略的转变,窦氏逐渐失去了往昔的荣光。
终于,公元前 131 年,借灌夫骂座这一事件,刘彻处死了窦婴。这一举措,彻底宣告了窦氏势力的衰落。而不久之后,田蚡也离世。
原来,灌夫骂座这一事件,发生在元光四年的夏日,田蚡风光无限地迎娶了燕王的女儿为夫人。王娡特意下诏,要求众多列侯以及宗室成员纷纷前往道贺,以彰显此次联姻的隆重。
那盛大的酒席之上,本应是一片欢乐祥和之景,然而灌夫却与田蚡,起了激烈的冲突。起因或许只是微不足道的言语碰撞,又或许是长久以来矛盾的积累。总之,这场冲突瞬间打破了表面的平静。灌夫的冲动之举,让田蚡大为恼怒,遂将其扣押。
窦婴,这位重情重义之人,为了拯救灌夫,毅然上书武帝。武帝深知此事的复杂性,决定让窦婴和田蚡当廷申辩,以辨明是非曲直。
王娡对此事极为关注,派人小心翼翼地探听消息。当得知事态的发展不如她意时,她满心愤怒,开始绝食,并不断埋怨武帝,认为武帝处理不当,未能顺从她的心意。
后来,在元光五年的十月,灌夫及其家属全被定罪,这一判决犹如一道沉重的枷锁,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十二月,窦婴更是被弃市于渭城,结局令人唏嘘。
汉武帝自从窦婴、灌夫的事发生以后,内心虽对田蚡的种种举动,深感不满,但碍于太后的情面,只能选择容忍。毕竟太后在宫廷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汉武帝不得不考虑其感受。
元光六年,田蚡在看似荣华富贵的生活中病逝。然而,命运的车轮并未停止转动。后来,淮南王刘安谋反的事被发觉。等到汉武帝听到了田蚡和淮南王勾结,以及接受淮南王钱财的事件,不禁怒从中来,气愤地说道,如果武安侯还在的话,也该灭族了。
当然,王娡在成为皇太后之后。除了大力培育和支持自己的娘家势力发展之外,她对于朝堂的影响力还是比较有限的。不过,她虽然没有婆婆窦漪房那般操纵朝堂的机会和能力。但是,她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支持着汉武帝的春秋大业。
在历史上,很多学者都认为,王娡是有政治野心的。而她的婆婆窦漪房,就是她学习和模范的对象。其实不然,相比于窦漪房,王娡没有很好的政治空间。她的儿子汉武帝,是一个极其有自己想法的皇帝。王娡很难在他的身上,捞到权力。因而,王娡更多能做恶,就是对汉武帝进行规劝。
年轻时期的汉武帝,经常微服出行,深夜悄然出宫,待到次日傍晚方归。在这一次次的微服出游射猎中,武帝沉浸其中,乐此不疲。他亲身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追逐着猎物时的紧张与刺激,让他忘却了宫廷中的种种束缚与压力。
然而,这种情形并未持续太久。消息不胫而走,最终传入了太后王娡耳中。太后对此颇为不满,认为皇帝此举有失体统,且存在安全隐患。武帝终因有些迫于太后的威严与压力,不敢再如以往那般肆意远行。
韩嫣高侯韩颓当之孙韩嫣,自年少时便与武帝情谊深厚,一同同窗共读,朝夕相伴。与汉武帝的私交很好,借此一路青云直上,官至上大夫之高位。
然而,韩嫣行事风格极为张扬跋扈,毫无收敛之意。他与汉武帝亲密无间,甚至同寝同食,全然忘却了君臣之间应有的礼数和分寸。
不仅如此,韩嫣出入宫闱之时,毫无顾忌,肆意妄为。更有甚者,竟传出他与后宫嫔妃之间的不清不楚的奸情。
此事传到太后王娡耳中,太后大为震怒。在她看来,后宫应当是庄重肃穆、规矩严明之地,绝不容许此等秽乱之事发生。于是,太后王娡当机立断,下令赐死韩嫣,以正宫闱之风,维护皇室尊严。
在景帝与世长辞 16 年之后,公元前 125年,王娡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然而,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在前 126 年的元朔三年 )。最终与汉景帝合葬于阳陵。
回望王娡的一生,如果我们从女权人的角度去看她。我想,她最多只能算得上是站在权力背后的女权人。
她更多的女权人属性,是在争权的算计和谋划之中。王娡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出身并非显贵。然而,在她母亲的怂恿之下。她决然的放弃了自己的原配丈夫和幼女,选择进入太子的后宫,去完成整个家族飞黄腾达的夙愿。
后来,她凭借自身的智慧与谋略,在宫廷的复杂斗争中,脱颖而出。王娡以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高明的手腕,为自己的家族和子女,谋得了稳固的地位。她对子女的教育,也备受关注,其子刘彻更是在日后,成为了名垂千古的汉武帝。
盖棺定论,从政治的谋划和运营的角度来看,将王娡纳入封建王朝的女权人之中,也是正常的。她虽然没有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作为。不过,正是她的一系列政治斡旋和谋划,才有了日后雄才伟略,名垂青史的汉武帝。
王娡与权力之间最直接关联,就是汉景帝时期的那一场关乎她一生命运的政治运动。她凭借着自己的敏锐嗅觉以及政治洞察力,接受了馆陶公主抛来的橄榄枝。通过政治联姻,达成了相对稳固的政治联盟。从而,将自己的儿子刘彻推上了太子的位置,自己也坐上了皇后之位。
其实,我们从后来的历史去看,王娡此人的公关能力应该是非常的强的。当时,她在后宫之中,头上有强势的婆婆窦太后。身边有汉景帝宠爱的多位姬妾,在外还有汉景帝的姐姐馆陶公主的制约。而王娡,却能游走在这些势力之间,成为最后的赢家。她的能力,可想而知。
不过,在国事大事和治国理政之上,王娡应该是属于见识比较浅薄的。所以,不论在什么时期,王娡始终没有触碰到临朝理政的绝对权力。
然后,就单从她儿子日后的成功来看。我想,作为背后的女权人,王娡的实力已经毋庸置疑了。可以说,没有王娡的政治斡旋和谋划。也许,也很难有汉武帝出头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