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州要地。
一个富县,也好意思要地?
窦乐当然不理解了。
崔煜解释道:“伊州的理由,倒也不是胡言乱语,有几分道理。”
窦乐看了一眼郑悯。
郑悯赶紧说:“此时,并无我郑家在后指使。”
窦乐没说什么,先听听什么情况吧。
崔煜开始讲述。
“太国舅,伊州报出总田亩数,与朝廷这边记录的还多了几千亩。而后户籍,也查证为实。伊州提出三点,近三年出生的,最小过百日的男丁。近三年亡故的人数,也一一查实,上报。”
“理由就是,依此推算,十五年前,伊州将变成狭县,田地不足可供分配的半数。此为理由一。”
“接下来,第二条理由是,许多佃户、奴隶,依唐律,可拥有私产。在州县记过功,或有作为的奴隶、佃户,可转为民。唐律也有写明,仆、丁、婢,也可自赎为民,他们的田呢?”
“最后一条理由。女子既然可从军,可为官,也上阵杀敌,为大唐立下功勋。依唐律,男丁十八会有田地分配,她们呢。寡妻妾还有三十亩可分,凭什么女子无田可分。若不分田,何来公道?”
说的好有道理。
崔煜开始报数据了。
伊州这边算盘打的真响,算盘珠子都带火星了。
硬生生,把一个富县给算了,未来十五年至二十年,现的田亩不足所需的三成。
所以,要求给他们亩,补八十万亩。
哪怕是划一块地,让他们去开荒也行。
窦乐:“就算一家八头牛,一个男丁一百亩,一户就算两个男丁,二百亩田,能种得过来吗?”
隋的一亩与唐的一亩,有少许的区别。
窦乐也知道,和自己的时空比,就算百分之八十。
这也是八十亩地。
没有机械化农业,根本种不过来。
崔煜回答:“精耕细作,肯定是不行的,不过一百亩中有许多是下田,多是种树、桑、果、枣等,真正种粮食的田,在有牛的情况下,一户五口人,耕种五十亩,收成还是相当不错的。”
“若是轮耕、养田。分春耕、夏耕,再加上入冬种小麦,八十亩种粮食,可以照顾的很好。”
“拿伊州而言,一户人家中有存粮,冬有寒衣,偶有肉吃。需要至少十五亩田地的净产出。这是风调雨顺,无灾无难的情况下,如此。”
说到这里,崔煜也不得不承认:“伊州,也确实是想借机占地,这心思很是明显。但理由找的好,自然引发多处郡县的效仿,朝堂之上自然有些争论。”
“西城郡(安康)上廉县。地处南江河谷中,地势陡峭,平地稀少,因此耕地面积非常有限。县令已经在长安,县内各乡、村,族中凑钱修祠堂,留老弱在村,准备效仿江南狭县,举县择地开荒。”
窦乐对上廉县有所了解。
那地方,除了山就是山,放在自己时空,好地方,养老圣地。
在自己的时空,都没几万亩地。
县城巴掌大一块地方,河水拐了一个弯,县城就在弯内。
南北五百多米。
镇子、村子,都在山里,真就没多少地。
谁不想有肉吃,有好衣服穿。
每户分不到十亩地,又是山地,种的粮食都不够自家吃,更何况还要交税。
窦乐想像想:“替我写份疏,奏请圣人。只说,河东郡公,前左仆射裴公,功勋嘛吹一吹,多说点好听的。赐田……,记得他受封,食邑一千五百户是吧,那就赐田十五万亩,不,给他三十,不,五十万亩。”
崔煜上前:“太国舅,不如再豪气一些,百万亩。”
窦乐笑了。
崔煜也笑了。
显然,窦乐的意思,崔煜领悟了。
窦乐问:“位置?”
崔煜:“当年太原起名,先帝定下元谋十七功臣,秦王殿下不算,驸马不算,还有十五人。过世的,也有家人袭爵。山山水水、湖泊池塘,百万亩说多也不多,没多大地方。”
窦乐听出来了,不是百万亩田。
而是百万亩这么大块地方。
中南半岛二百多万平方公里,一平方公里依唐亩,一千八百亩。
食邑一千户,可不是一千丁,一千丁就要十万亩了。
所以呢,真的就算给百万亩,就是五十多平方公里。
而且还要自己开荒,面对土着部落。
窦乐:“当年,我弟窦琮,追随先帝起兵,攻陕县,克太原仓,以功封谯国公。军中患恶疾亡故,无后。兄窦轨,也随先帝起兵,年龄也大了,听闻身体也不好。”
窦轨与窦琮是亲兄弟。
窦乐接着讲:“兄窦轨也是皇亲,儿子是驸马都尉。”
崔煜听懂了。
这不拿裴寂说事了。
换人。
窦轨年龄大了,最近一直在生病,能撑多久不好说。
结合兄弟二人的功勋,再加上儿子又娶了公主,划上一块地方给他,湄南河口,豪气些,二百万亩。
拿这事,试探一下朝廷上百官的看法。
依崔煜估算。
开发辽东,眼下不适合再往北,未来是未来的是。眼下不适合。
这是郑氏为首的。
开发红河三角州,以萧氏为首。
看着眼热的世家有,没搭上车的算不上世家的大族、名门也有不少。
看看他们的反应。
靠着科举往这边派官是一条路。
象大族派族人大规模迁移,又是另一回事。
窦乐,是太国舅,又是窦氏族长。可世家都清楚,太国舅府与窦氏,还是要分开算的。
窦氏在朝中,也是相当有地位。
当年太原起兵,窦氏在朝中拥有巨大功勋的,可不止窦轨、窦琮两兄弟。
若全部窦氏拿功勋来换土地。
崔煜敢写二百里之地。
此时,崔煜选的地方,连个小渔村也没有。
可依红河三角州的开发经验,这地方是块宝地。
窦乐也知道,这是一块宝地,但他不会亲自给窦氏划地,划哪一块都无所谓,这只是一个试探。
这块地方,未来会有城池,叫大城。
后来叫吞武里。
再后来,就是暹罗都城。
再再后来,到窦乐的时空,这里叫曼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