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明洪武年间,大明在缅甸这块土地上就设了缅中宣慰司,后因种种原因废弃。
永乐年间,缅甸地方土司复又上贡,大明恢复设立了缅甸宣慰司;后地方土司互相攻杀,城头屡屡变化大王旗。
宣德年间,缅甸政局最终归于稳定,当地土司莽家击败其他土司,定都阿瓦(曼德勒)建立阿瓦王朝,成为了长久的缅甸宣慰使。
到了嘉靖三十四年时,莽家发生内乱,莽应龙建立的东吁王朝攻占阿瓦城,消灭了阿瓦王朝。
莽应龙统治缅甸期间,不再认大明为主,反而频频攻击大明管辖下的木邦、蛮莫、孟养、孟密、车里诸土邦,开始与大明为敌。
其后数十年间,缅甸和大明数次交战,互有胜负之后彻底脱离了大明的统治,东吁王朝势力愈发庞大。
万历年间,大明朝在一代名相张居正改革之后,国力再度强盛起来,又建立起一支能征善战的明军。
大明再度发兵,联合暹罗(泰国)、老挝等势力,反复不停地攻击东吁王朝,使之数次大败,国势逐渐衰微。
此时西方势力已经开始逐步侵入东南亚,葡萄牙人也趁机联合东吁王朝内奸作乱,攻陷了东吁王朝都城勃固城,并杀害国王。
东吁王朝在如此重重打击下,几度差点灭国!不过随后几任国王英武,终于保住了国祚,并逐渐恢复国力和全部领土。
到了如今的康熙年,东吁王朝也到了王朝末年,如大明一般,社会积累了巨大财富,但朝廷已积贫积弱,武力彻底衰微。
公元1659年,顺治十六年,“永历”皇帝朱由榔匆忙从云南逃入缅避难,但缅甸畏惧吴三桂兵力,竟囚禁了朱由榔打算交给鞑清。
晋王李定国和巩昌王白文选闻讯大怒,带领磨盘山血战后残余明军,悍然入缅作战,试图营救“永历”皇帝。
两人领兵与缅军大战,取得了数次大胜,击杀缅军累计三万余,但奈何兵力处于绝对劣势,不能取得决定性胜利。
加之永历帝被缅军控制,发出圣旨令两人退兵不得再攻,两人只得退回云南继续力量,等待时机。
时至公元1660年,康熙一年一月时,李定国和白文选得到消息,说缅甸已经决定,将于今年把“永历”交给吴三桂。
两人忧愤之下,再次合兵一处,领兵一万五千余人入缅作战,打算孤注一掷,全力营救永历君臣,万不能落于鞑子之手。
缅甸东吁王朝,也纠集了十五万大军,战象千余头迎战,在锡箔江与明军隔江对峙,意欲将明军挡在河对岸。
心急如焚的李定国、白文选二人,带领明军强渡大江,拼死与人多势众的缅军展开决战。
明军的人数和装备,都居于劣势,在此形势下明军奋力苦战,大败缅军,再度斩杀缅军万余人,击杀战象百余头,俘获百余头。
缅军大败之下,狼狈逃过伊洛瓦底江,并在逃走时带走了所有渡船,令明军无法渡江追击!此处,距离缅都阿瓦城仅七十余里。
缅王莽达闻听前方大败,心中震动畏惧,赶紧抽调缅甸各处兵马,从大光、勃固、阿瓦共计调集兵马五万余众。
他派遣弟弟莽白,带领援军军五万人抵达前线抵抗明军,同时大出金帛犒众,使得缅军士气再度旺盛。
李定国和白文选虽然有心杀贼,奈何军力不济,只能暂时驻扎在伊洛瓦底江边,与缅军隔江对峙。
以上种种,令得缅甸各处兵力空虚,尤其是临海的大光(仰光)城,竟只剩下兵马三千余守城。
缅军承平数十载,本就战力低下到了极点,加之缅王又抽调走精锐支援前线,剩下兵马的战力,可有“可怜”两字形容。
当朱慈炯带着陆海大军四万余人,乘战船三百六十余艘,遮天蔽日的出现在大光城外海时,城内惊恐万分,兵马毫无战意。
朱慈炯和郑成功,带领大军毫无阻碍的登陆上岸,又施施然毫无阻碍的紧逼到大光城外。
城内人马既不出击,也不积极抵抗,但对劝降视若罔闻!准确的形容,就就像把头埋进沙子的鸵鸟,就当屁股不存在了。
既然如此,负责攻城任务的杨三水和罗伦,非常轻松的派遣战士,用炸药包展开了城门,攻入了城内。
入城之后,朱慈炯对于城内的富裕非常欣赏和满意,他将这个城市分为几个区域,安排各支军队专门负责“清理”。
大军在海上行军日久,朱慈炯和郑成功协商后,决意让大军在大光休息五天,然后再度出征。
他们安排人手,一边快速的搜刮财富、物资,一边统计城内汉人或汉人血脉之人,为后续安排做准备。
在大明陆一师、内卫团和郑氏水军配合,有条不紊的清理大光城全城时,朱慈炯反而清闲了下来。
他闲极无聊,索性邀请郑成功等人,悠然的来到大光城最着名景点:瑞光大金塔,打算好好游览一番,毕竟以后就没有了。
金塔建于公元前585年,传说是去天竺取经的缅甸兄弟带回8根佛祖的遗发,献给了国王,国王下令修建此塔用以珍藏佛发。
金塔上下通体贴金,加上4座中塔、64座小塔,共用金箔数十吨。在塔顶的金伞上,还挂有上千个金铃、数百个银铃,上端以纯金箔贴面,顶端镶有数千颗珍贵宝石。
远远望去,大金塔高耸入云,金色的塔身和塔尖在阳光照耀下,正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仿佛一座连接人间佛国的桥梁。
“啧啧啧,真是美轮美奂,真是巧夺天工!如此一座宝塔,不知道要靡费民脂民膏几许啊!”
“城中的大多百姓,生活并不富足,甚至可以说穷的如同恶鬼一般!啧啧,真是万恶的半奴隶半封建社会啊。”
“人们站在大金塔中,能感受到佛家的庄重和慈悲,所有的罪恶和苦难,似乎神佛都可以化解。”
朱慈炯站立郑成功、杨三水等人面前,低声淡淡说道,脸上的神情,有些晦涩不明。
他身后的众人,不知道他要表达何种意思,都一个个的安静欣赏美景,感受佛国神韵,没有插话。
“但是,这个大金塔存在的本身,似乎就是一种罪过,尤其是在百姓生活困苦难以饱腹之时。”
“阳光照耀之下,这灿烂的金光,到底是慈悲的佛光呢?还是百姓鲜血铸就的血光呢?”
朱慈炯低声说着这些话语,自己也陷入了深深思索。
郑家众将和大明众将,也被朱慈炯的话语惊得一愣,纷纷陷入了思索,琢磨着太子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