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到开封府阳武县的距离大约一千四百多里地。
因为沿途有地方官府和驿站的支应,张允成一行轻车简从,只用了六天时间就进入了阳武县境内。
大汉国的县级级别区划,拥有六万以上人口的县,是上等县,县令是正六品官员。
人口在三万到六万之间的县,是中等县,县令是正七品官员。
人口在三万以下的县,是小县,下等县,县令是从七品的官员。
阳武县在明朝鼎盛时期,拥有户籍户数五千三百二十八户。人口五万七千四百一十五人,属于中等县。
明朝末年,北方地区遭遇连年战乱和水旱灾害,阳武县的老百姓从贼、逃荒、流亡他乡。
大汉国建立以后,阳武县进入了一个相对太平的时代,流亡在他乡的老百姓们又逐渐的回到了家乡。
经过几年时间的繁衍生息,阳武县的在籍户数达到了三千七百五十八户,人口四万两千一百三十六人,仍然保持中等县的建制。
有县令、县丞和县尉,六曹以及三班衙役。下等小县,通常只有县令和六曹以及衙役,不设县丞和县尉。
阳武县县令许德昌,是原来明朝时期的县令留任的,正七品的官员。
许德昌已经接到了朝廷的命令,率领阳武县的县丞、县尉等人,以及阳武县的地方乡绅,站在阳武县城的城门前恭候张允成的大驾。
远远的,张允成就看见了前方的阳武县城。
阳武县的县城残破不堪,像被狗啃了一般,箭垛子有一个没一个的,城门楼子也没有了,城门倒是还在。城门前站了一大群人。
张允成看见了城门前站着的人群,许德昌也看见了张允成的队伍。
许德昌环顾左右:“注意礼仪风范!不要有失礼之处!”
“是!是!都注意着呐!”
县丞、县尉和乡绅们都互相检查了一下遍,阳武县很久没有来过这么高级别的京城官员了,别因为失礼,让人家小瞧了阳武县的官员。
张允成的队伍,当先开路的是十名锦衣卫,黑色的噗头巾,大红色的飞鱼服,腰间挎着绣春刀,胯下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很是震慑人心。
随后是张允成的仪仗和车驾。护卫在左右的是盔明甲亮的蜀王府侍卫队。雪亮的长刀寒光闪闪。
好!有气势!
张允成的队伍越来越近了,许德昌轻轻的咳一声,提醒众人跟上,便率领众人快步迎了上去。
“吁!”
赶车的车夫吆喝一声,马车停稳了。许德昌站在马车跟前,拱手施礼:“下官阳武县知县许德昌,拜见侍郎大人!”
一名随从,放下了下车凳,挑起了车帘,张允成便从马车上下来了。
许德昌和县丞、县尉,再次拱手:“下官拜见大人!”
张允成看了许德昌一眼,又把目光扫向了迎接的人群。
张允成微微的皱起了眉头,“开封知府周秉厚怎么没有来?”
许德昌躬身说道:“启禀大人,前几日连降大雨,黄河水势浩大,水流湍急,不利舟船行驶。知府大人没能及时赶到,请大人见谅!”
开封府在河对岸,周秉厚过不来急的直跺脚。他几次三番想要冒险过河,都被下属官员给拦住了,知府大人要是掉河里了,谁也逃不过朝廷的责罚。
张允成对此不置可否,说道:“进城吧!”
“大人请!”
许德昌坐上轿子,在前面引导,把张允成送到了阳武县驿站。
驿站的驿丞站在门口,“下官阳武县驿丞恭迎大人!”
驿站的驿丞在侍郎大人面前,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至于说请您吩咐那更没资格说,这里能吩咐他的官员多了去了。
王府最低级别的侍卫,都比他的级别高。
张允成很平易近人的冲着驿丞点了一下头。
驿站里里外外收拾的干干净净,张允成比较满意。
驿站最好、最大的房间是张允成的暂住之所。
随从们和侍卫们把行李安顿好,把房间、人员都安置妥当,张允成也喝完了茶水,缓过来了。
“把阳武县知县许德昌叫进来吧。”
“遵命!”
一名侍卫出去,把站在驿站门口等候的许德昌给叫了进来。
张允成没有时间和许德昌客气,他时间紧,任务重。
虽然距离秋季枯水期还有几个月时间,但是修桥的前期准备工作刻不容缓。
张允成开门见山,问道:“许大人,蜀王殿下的办公之处,准备得如何?”
“回大人的话,蜀王殿下办公及下榻之处已经选好,就在阳武县城内。”
“带路!本官前去看看”
张允成办事雷厉风行,拖拖沓沓不是他的习惯。
许德昌稍微卡顿了一下,他没想到张允成连屁股都没坐热乎,就要去看那个地方。
“下官遵命!大人请跟下官来!”
许德昌给蜀王殿下准备的办公住所,就在驿站的附近,出门走上二十几米就到了。
很大的一个场地,能有十几亩地那么大,这里原来是阳武千户所的军营。
阳武千户所的官兵早就被人家给干掉了。
大汉国建立以后,赵令武认为国内战争趋于平静,不需要那么多的地方卫所军队。
只保留了驻扎在濮阳府、开封府、洛阳府和许昌府的四个卫所军队两万多人,作为河南地区的机动部队。其他的卫所都撤掉了。
这四个卫所军队,走的是职责军人的精兵道路,他们不种地、不屯田,专门负责剿匪打仗。
军饷高,钱粮丰厚,立功有重赏,打不过土匪就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