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脉的脉象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特征,它既像是深沉而下伏,又似乎有些潜伏隐匿。其脉搏充实有力,脉形宽大且较长,同时还带有轻微的弦意。这一特点在《脉经》中有详细记载。
古代名医扁鹊曾指出,当出现牢而长的脉象时,通常与肝脏有关。而张仲景则认为,寒冷会导致脉象变得牢坚,给人一种坚固结实的感觉。沈氏进一步解释说,牢脉的位置常常处于深沉和下伏之间,其实大、弦长才是牢脉的本体特征。然而,《脉诀》对于牢脉的形状并没有明确描述,只是简单地提到“寻之则无,按之则有”,并且称这种脉象进入皮肤后难以辨别气息。甚至将牢脉视为死脉,这些说法实在是过于轻率和错误了。
从脉象的相似性来看,弦长实大的脉象表现得非常坚实稳固,就如同牢脉一般。而且,牢脉的位置通常位于深沉和下伏之处。需要注意的是,革脉虽然也具有芤弦的特点,但它是自浮起的;而革脉空虚不实,牢脉则坚实有力,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应当仔细分辨查看。
在疾病诊断方面,牢脉主要预示着寒实之类的病症。当体内寒气凝滞时,脉象便会显得牢坚。如果腹部受寒引起心腹冷痛,或者肝气过盛克制脾脏等情况发生时,都可能出现牢脉。此外,疝气、症瘕等疾病也往往伴随着牢脉的出现。不过,如果是因为失血或阴虚导致的病症,那么见到牢脉则是不适宜的,因为此时应该是沉细的脉象更为合适。若原本虚弱的病症却出现了坚实的牢脉,那就意味着病情已经到了较为严重的地步,很可能预后不良。
至于《脉诀》中所提及的骨间疼痛以及气居于表的观点,还有池氏所谓的肾传于脾之说,都是没有根据、荒谬虚妄的言论,不足为信。
濡脉:脉象极其柔软而浮,细微得如同丝绸在水中漂浮。用轻柔的手法触摸才能感觉到。按压时则感觉不到脉象的存在。正如《脉经》所描述的那样,如同水上的浮沤一般。
丝绸漂浮在水中,用较重的手法按压,就会随着手指的移动而消失不见。
《脉诀》中说:“按之似有举还无。”这其实是微脉的特征,而非濡脉。
【体状诗】
濡脉的形态是浮细而无力,按压时需要轻柔,仿佛水面上漂浮的绵絮,力量微弱难以支撑。这种脉象在病后或产后出现,说明身体尚未完全恢复,仍需要调理。而对于健康人来说,如果出现濡脉,则可能是无根之脉,意味着身体较为虚弱。
【相类诗】
浮而柔细的脉象被称为濡脉,沉细而柔的脉象则被称为弱脉。微脉则是浮微得如同即将断绝,而细脉则是沉细得近乎于微。
浮细如绵的脉象称为“濡”,沉细如绵的脉象称为“弱”。浮而极细如绝的脉象称为“微”,沉而极细不断的脉象称为“细”。
【主病诗】
濡脉主要主血虚和阴虚之病,也可能是由于伤湿所致。当人体失血过多或阴液亏损时,脉象就会呈现出濡脉的特征。此外,濡脉还可能出现在髓海和丹田亏虚的情况下,导致身体虚弱。
如果寸部出现濡脉,可能是阳气微弱,容易自汗。而关中出现濡脉,则可能是气虚所致。尺部出现濡脉,则可能是精血损伤,虚寒严重,需要温补真阴来治疗。
总的来说,濡脉提示了人体的血虚、阴虚以及可能存在的伤湿等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治疗。
弱脉:其脉象极为柔软且沉细,需用力按压方可触及,轻举手指则无法感知。正如《脉经》所描述。
然而,《脉诀》中却提到:轻手即可触摸到弱脉,黎氏将其比喻为漂浮的泡沫。实际上,这并非真正的弱脉,而是濡脉。
《素问》中记载:脉弱而滑,表明尚有胃气;脉弱而涩,则意味着久病缠身。病后或年老体弱者出现此脉象较为顺利,而健康的年轻人出现则不太正常。
【体状诗】
弱脉来时无力,按压时感觉柔软,脉象柔细且沉,不见浮起之象。阳气陷入阴分,精血虚弱,即使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也可能会有少年般的忧愁。
【相类诗】
与濡脉相似。
【主病诗】
弱脉主要反映阴虚和阳气衰退,患者会出现恶寒发热、骨筋痿软、多惊多汗、精神不振等症状。此时应及时益气调营,进行治疗。
寸部脉弱,表明阳虚之病;关部脉弱,提示胃弱与脾衰。若要了解阳陷阴虚之病,还需仔细推按神门两部的脉象。
总之,弱脉主气虚之病。仲景曾说:阳气陷入阴分,所以会恶寒发热。又说:弱脉主筋,沉脉主骨。阳气上浮而阴气虚弱,会导致血虚筋急。柳氏也说:气虚则脉弱。寸部弱为阳虚,尺部弱为阴虚,关部弱为胃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