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脉的脉象呈现出大而散的特点,仿佛杨花在空中散漫飞舞,没有固定的规律和秩序。它的脉象来势不定,去势也难以整齐划一,就像没有头绪的丝线一般。
在《经脉》中,散脉被描述为有表无里,涣漫不收。崔氏则认为它没有统一的纪律和约束,至数也参差不齐,有时来势多而去势少,有时去势多而来势少,整个脉象呈现出涣散不收的状态,就像杨花散漫的景象。柳氏也指出,散脉的脉象如同柳树枝条般柔软散漫。
戴同父说:心脉浮大而散是正常的脉象,而肺脉短涩而散也是平脉。然而,如果心脉耎散,就会出现怔忡的症状;肺脉耎散则会导致出汗。此外,肝脉耎散会引起溢饮,脾脉耎散会导致胻肿,这些都是病脉。而肾脉耎散则是各种疾病的脉象,代散则是死脉。《难经》中说,散脉单独出现时是危险的脉象。柳氏则说:散脉是气血俱虚、根本脱离的脉象。产妇出现散脉意味着生命的诞生,而孕妇出现散脉则可能导致流产。
从脉象的形态来看,散脉就像杨花在空中随意飘散,没有固定的方向和节奏。它的脉象来去无常,难以捉摸,就像风中的柳絮一般。在相类诗中,散脉与濡脉相似,都呈现出散漫无拘的特点,但濡脉的脉象更为柔软,就像浮在水面上的细绵。此外,浮而迟大的脉象被认为是虚脉,芤脉则是中间空虚而两边有实的脉象。
从主病的角度来看,左寸出现散脉可能表示怔忡,右寸出现散脉则可能导致出汗。溢饮的症状与左关的耎散脉象相对应,右关的耎散脉象则与胻肿有关。如果散脉出现在两尺,可能意味着生命的终结,魂魄也将随之消散。
细脉,比微脉还要细小一些。它常常呈现出细直而且柔软的特点,就好像丝线轻轻地触碰手指一般。这一描述出自《脉经》。
在《素问》当中,则将其称之为“小”。王启玄对此解释道:这种脉象如同蓬松的细丝,以此形容它的柔和纤细。
然而,《脉诀》里却说:细脉的往来极其微弱。这样一来,反而使得微脉看起来比细脉更大了,这显然与经典医籍中的说法相互矛盾。
从脉象的具体特征来看,细脉来时连绵不断,犹如丝线般细微,手指按上去感觉深沉且没有断绝的时候。在春夏季节,如果年轻人出现这种脉象,则往往不太有利;相反,到了秋冬时节,对于年老体弱之人而言,却是较为适宜的。
再看与之相似的脉象,有微脉和濡脉等。
至于细脉所主的病症,通常反映出血气衰弱的情况。各种因虚弱劳损以及情绪失调所导致的疾病,都可能会表现出细脉。如果不是因为湿气侵袭腰部和肾脏,那很有可能就是阳气精华外泄所致。
当寸部出现细脉时,可以知道患者容易频繁呕吐;当细脉出现在关部时,则表明腹部胀满,胃部呈现虚弱之象;若是尺部显现细脉,那么一定是丹田寒冷,同时还可能伴有泄泻、痢疾、遗精等症状,被称为脱阴之症。
正如《脉经》所说:细脉意味着血液减少、气息衰弱。如果出现这样的证候,病情发展还算顺利;反之,则属于逆势,预后不佳。所以,吐血和鼻出血的患者倘若能呈现出沉细的脉象,尚有生机;但要是由于忧愁劳苦过度而导致脉象变细,那就需要引起重视了。
伏脉,乃是一种脉象,其特点为重按至骨,指下才会有轻微的搏动。这种脉象在《脉经》中有详细记载。然而,《脉诀》中却有错误的描述,称寻之似有,定息全无,这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
从体状诗来看,伏脉需推筋着骨才能寻到,指间的搏动隐隐而深。在伤寒病中,若出现伏脉,往往表示阳气即将得到解除,即将出汗。而在厥逆和脐疼等病症中,则表明属于阴证。
与沉脉相类似,伏脉也需要仔细辨别。在主病诗中,伏脉主要与霍乱、呕吐、腹痛、宿食停滞、积聚、老痰等病症相关。此外,若食郁于胸中,双寸脉也会呈现伏脉。
在伤寒病中,若一手脉伏,称为单伏;若两手脉伏,则称为双伏。此时,不能仅仅因为脉象呈现阴证就误诊,实际上这可能是火邪内郁,阳气不得发越所致,属于阳极似阴的情况。因此,在治疗时,需要让患者大汗淋漓,才能使病情得到缓解,就如同久旱逢雨,天地间阴气弥漫,雨后万物复苏一般。
此外,夹阴伤寒也会出现伏脉。这种病症是由于体内先有伏阴,又外感寒邪,导致阴盛阳衰,四肢厥逆,六脉沉伏。此时,需要使用姜附等药物,并艾灸关元穴,才能使脉象恢复正常。若太溪和冲阳等穴位都没有脉象,则表示病情极为严重,难以治愈。
需要注意的是,《脉诀》中所说的徐徐发汗的方法是不正确的,刘元宾也指出伏脉不可发汗。因此,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准确判断,避免误诊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