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已经栽到了山顶,预计再有一天就能完工,这一段也是最考验挑水村民体力的一段,所以李怀溪就安排村民们轮换着来。
今天挑了水的第二天栽秧,今天栽秧的第二天挑水。
人歇驴子不歇,每辆驴车都是俩人配合着不停往山上运水,等地瓜栽完后,村里的毛驴也累的四条腿开始打摆子。
要说钱还真没有多花的,都是干一样的活,本地毛驴累的草料都吃不下了,而李怀溪家已经完全成年的三粉驴却依旧神采奕奕。
出色的耐力和负重力俨然让它成了小庄村毛驴群里的带头大哥,只要两辆驴车在路上碰到了,那些驴子都会自觉的让它走在前面。
好在是栽地瓜的活很快就干完了,大家也都可以休息下来。
趁着这段时间,之前没有来得及买上牲口的村民又开始拉着黄二牛的爷爷去镇上赶集挑毛驴。
毛驴买的多了,老黄头的挑驴经验也更为丰富,以前还要这里看看那里摸摸,现在只需要一眼就能判断出个大概来。
由于这段时间不停的买驴,老黄头跟镇上贩卖毛驴的人都已经混熟,已经成了驴贩子眼中的财神爷 。
只要老黄头领着村民在驴市一露头,那些贩子都忙不迭的上来打招呼。
嘘寒问暖的,捏肩捶背的,有的还想使一些旁门左道,塞银钱给老黄头,想把手里那些老弱病残不好处理的驴子卖出去。
但老黄头对于这样的都一一拒绝,并且后续也不再跟这这些人打交道。
虽然现在他的经验更为丰富,但挑的多了他也怕挑花眼,这些人手里有问题的毛驴多,他担心一个不留神再着了道,坑了村里的人。
而老黄头这么做也让村里的村民们更加信任,只要是在他的帮助下买了毛驴的,都会自发的送份谢礼到他家去。
这家两斤玉米,那家两斤地瓜干,老黄头对于自己还能给家里创造价值甚是高兴,给村里人挑起毛驴来也更加用心,要是没有入眼的干脆就不让村民们买。
而镇上的贩子们知道他的要求高,也纷纷调了一批好货过来,一时间成交率大大提升。
就这样赶了几个大集后,村里又多了十来头毛驴,隐隐已经要成为附近十里八乡牲力最为富裕的村子了。
但因为小庄村地处偏僻,对于这一点外面知道的人还不是很多。
天气越来越热,大伯娘孵化的小鸡又一批相继破壳而出。
因着大伯娘过年在村里拜年的时候就放出去了话,天暖和了想要孵小鸡,这让那些村里的妇人们也都心动了起来。
所以等大伯娘这边开始行动的时候,村里的妇人们相继带来了自己购置的鸡蛋还有一份谢礼,想着让大伯娘帮忙给自己也孵一批出来。
对于这些要求大伯娘一一答应了下来,所以自从开春以后,大伯家就专门开辟了一间后罩房的屋子出来,用于孵化鸡苗。
李怀溪带人盘出来的火炕很是好用,大伯娘在上面铺上麦秸再放上鸡蛋,然后盖上家里的被子。
隔一段时间就在炕洞里烧一把麦秸,把炕的温度保持住,屋子里也点上炭盆,根据自己的经验感受着温度变化。
就这样在大伯娘的细心照料下,炕上的鸡苗孵化了一批又一批,现在村里基本家家户户都有一群鸡崽子遍地走,个别离着河边近一些的人家像老孙头,还孵了一些小鸭和小鹅出来。
住在河边的老孙头独爱鸭子和鹅,自从前年李怀溪带着村民们在村前的河里冬捕捞出来那些大鱼后,老孙头作为职业钓鱼佬的心便跟着死了。
村里种地瓜有他的一份力,所以去年也攒了几个银钱,过年的时候正好听说大伯娘这边可以孵鸡崽,他便去镇上换了好多鸭蛋和鹅蛋回来,想着自己正好住在河边,养一些鸭子和鹅再合适不过,就此打定了转行的念头。
大伯娘在娘家带回来的手艺也没让他失望,虽然是第一次孵鸭蛋和鹅蛋,但成功率同样很高。
老孙头也如愿以偿的领了二十多只鸭苗和十多只鹅苗回去。
经过一个多月的悉心照料,他所饲养的这群小鸭和小鹅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起初柔软且嫩黄的绒毛逐渐脱落,取而代之的是一层崭新的、更为坚韧的羽毛。不仅外观有了明显的改变,个头更是生长迅速,看的让人心生欢喜。
小灰鸭在小白鹅的带领下已经可以下河游泳,看着浮在水面上的鸭子和鹅,老孙头无不感觉自己做的这个决定简直太英明了。
有了这条河提供的方便,自己根本不用费多大的力气,每天只需要在它们出门和回来的时候喂一些粮食就行。
用不上一年,这群鸭子和鹅就会生蛋,到时候不管是继续孵蛋还是把蛋卖出去,都要比捕鱼挣钱来的容易。
村里人这段时间都在忙着照料家里面新进的牲口,养鸡养鸭的就用碾碎的玉米粒儿,等长得大一些能出来了就会赶到家门口或者菜园子里让他们刨一些小虫子或者去年土里留下来的草籽吃。
养了驴子的则天天都去后山脚下的坑里挖青储饲料。
以前大家都担心,养了大型牲口后喂不起,但是有了这些青储饲料再配合着地瓜干,家里的牲口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
一时间小庄村变的热闹了很多,除了人声外以前只能听到李怀溪家的小白狗叫,但现在有些孵出来的早,长得又快的小公鸡已经开始学着打鸣。
李怀溪每天都能听到巷子尾赵奶奶家养的那几只小公鸡争先恐后的亮嗓子。
要说赵奶奶养鸡真是一把好手,别人都是用碾碎了的玉米粒直接撒给鸡吃,可赵奶奶却不一样。
他把玉米粒和地瓜干一起碾碎,然后用热水冲泡,把里面的地瓜碎泡软后再掺上麦麸一起拌给鸡吃。
在赵奶奶的照料下,她家的鸡崽长的格外快。
最近村里很多妇人聚在一起聊天,张口闭口的离不开家里的牲口和鸡崽,而这其中数赵奶奶最有发言权,因此给村里人传授了不少的经验。
对于这些优秀的经验,大家也都借鉴过去用在自己家的小鸡崽身上,使的鸡崽的生长速度快了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