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后,孙成带着十二辆马车出现在了小庄村的村口,见孙成一下整了这么大的阵仗,大槐树下的婶子大娘们高兴地合不拢嘴。
还不等孙成下车,赵奶奶就迎上前去打招呼,“小孙掌柜,你是来拉蚊香的吗?前几天不刚拉走一批嘛。”
孙成下了马车笑呵呵的道:“赵奶奶,今年工坊里的产量高,小溪兄弟答应把存货全都给我了,我得赶紧拉走,省得夜长梦多啊。”
赵奶奶一听这话高兴地直拍手,“对对对,抓在自己手里的才最是稳妥,快去吧快去吧。”
孙成走后,大槐树底下一阵议论。
“蚊香这么好的东西就应该多进货才对,这小孙掌柜一看就是干大买卖的人。”
“就是就是,我听我家那口子说这几天又做出来了一批,是给县令大人留着的,小溪这蚊香不愁卖呢。”
“我也听二牛说了,前天他去县城送信来着,说县衙那边准备的差不多了,过些日子就来进货。”
“哈哈哈,好啊,这下工坊里的活指定是断不了了,这工钱还能挣上一段日子呢。”
“去年光小孙卖就没停过,今年加上县令大人,那肯定不能停了。”
“人都干这么大的买卖了咋还叫人小孙呢,让人听见了可不好,以后都叫小孙掌柜。”
讨论到最后,赵奶奶一锤定音,把孙成的名号又改了回来。
孙成拉走了剩下的二十万盘蚊香,给李怀溪留下了五百零二两银子。
加上上次孙谋给的二百五十一两,现在已经有七百五十三两的巨款。
手里有钱了,李怀溪留出收购原材料和给工人开工资的钱,再给大伯和三叔分润后把剩下的交给了李母。
前期给工人结工钱加上收购原材料垫进去了不少,这一下进账了二百多两银子,李家的小金库又充裕了起来。
手头宽裕,李怀溪便想着把村里的学堂建起来,现在由于没有学堂,陈夫子每天都带着村里的小孩在大坪那里露天上课。
赵家兴和赵家盛专门给他们腾出来了一块地方,每天晾晒艾草的同时还能顺道蹭个课。
在大坪上课倒是挺敞亮的,但就是风吹日晒再加上晾晒艾草激起的扬尘,让陈夫子和一众小孩都造成了黑猴。
陈夫子现在借住在李怀溪家,每天回来连鼻孔都是黑的。
虽然村里的孩子皮实惯了,露天上课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但这样下去终归不是个事。
李怀溪现在是村长,村里的地他说了算,在经过一顿细致的考察后,李怀溪决定在村子的中间,大坪旁边来建造学堂。
虽然小庄村不大,但学堂建在村子中间能让孩子们少走一些路,平时上完课也能在大坪上跑一跑。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大坪在村里的使用率非常高,不管是农忙的时候晾晒粮食还是召集村民们商量事情,再加上蚊香的原材料现在也在这里处理,大坪隐隐成为了村子的核心。
这个核心需要承载的事情很多,要是有几间屋子的话会更加方便。
农忙时可以存放工具,牲口在大坪上干活渴了可以来这里喝点水,有什么新吃食的时候做大锅饭,就不用每次都重新支灶搬锅了。
打定主意后来李怀溪说干就干,先在纸上画出了三间大瓦房和一个小厢房,在前面留出了一个院子后又把四合院图纸里的倒座房部分拿了出来添上。
三间大瓦房当作课堂,小厢房给陈夫子当住所,前面的一排倒座房则对外使用。
李怀溪对自己的设计很是满意,图纸画好后就召集村民到大坪集合。
一听说盖学堂,大家很是兴奋,离着小庄村最近的学堂在镇上,现在自己村里也要有学堂了,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当着众人的面,李怀溪指定了大坪外围的一处空地,这片空地就是现在陈夫子带着村里的孩子上课的地方。
空地上长着几棵粗壮的榆树,是大坪上唯一的一块阴凉地。
村里人对于村子里的这几棵老榆树有很深的感情,春天来这里撸榆钱,夏天晒粮的时候在树下乘凉,以前闹饥荒的时候靠着吃榆树皮还救活过几户人家。
大家平时都叮嘱家里的孩子不能随意折损树枝,就连工坊收购榆树皮的时候大家宁愿冒险到深山里去,都没有人到这里来扒。
见李怀溪选了这片地当学堂的位置,村民们都一阵担心,害怕这几棵树碍事李怀溪会让人砍了。
但李怀溪早就知道这几棵榆树在村民们心中的份量,所以早就把这几棵树考虑了进去。
指着空地上的榆树,李怀溪朗声道:“这几棵树我们就不动了,在外面打地基,直接围在院子里就行。”
听到这话话村民们脸上的忧虑一扫而空,转而发出一阵欢呼。
村里的学堂能建起来,这老榆树也能留下,以后村里的孩子就在这树下上课,两全其美!
定好学堂的位置,李怀溪又跟大家商量建学堂的事。
“建学堂是大事,得往长久考虑,我决定用砖瓦盖,三间大瓦房加一个厢房,还有几间倒座房,工序要比四合院简单,粗略估计的话不管用料还是时间,连建四合院的一半都用不上,大家也都有经验了,所以建起来也快。”
听到李怀溪要用砖瓦建学堂,村民们也没有反对,只是在心里默默盘算着自己需要出多少银子。
一座四合院建起来要二百两,学堂再简单的话也得需要几十两,就按五十两来算的话每家需要出不到五百文钱。
五百文需要在工坊干十天活才能挣出来,虽然有些肉疼,但想到能给村里起一座学堂,让家里的孩子安心读书,这是百年大计啊,咬咬牙,干了!
看着村民们努力控制着脸上肉疼的表情,李怀溪笑着道:“我跟我大伯和我三叔商量过了,大家的生活刚刚起步,就不给大家添负担了,学堂这个钱由工坊来出,我们一家拿二十两银子,一共六十两,完全能把学堂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