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武植在大殿上对耶律南仙进行质问的时候,朝堂之上的蔡京按捺不住了。
此番辽国使节出使大宋来到汴京,蔡京收受了辽国的好处,因而他在其中牵线搭桥,一手促成了大宋与辽国所签的盟约。
此时看到武植为难辽国使节,不由得开口说道:“武大人,何须这般无礼?耶律使节出身辽国王族,身份尊崇无比,况且此次出使,乃是代表辽国朝廷而来。大人这般咄咄逼人,岂不是显得我大宋毫无君子风度与待客之道?”
武植冷哼一声,目光冷冽地看向那满脸小人得志之态的蔡京,高声道:“蔡大人这八面玲珑的说辞,倒是厉害。只是不知,蔡大人这般行径,莫不是私下收受了辽国的诸多好处?”
“武植,你休得在此信口雌黄!本官如今身为大宋尚书右丞,乃是朝廷副相,所作所为,不过是为维护我大宋的礼仪体统罢了。现今两国已签订盟约,你却这般为难辽国使节,这岂不是让外人觉得我大宋皆是无礼之辈?”
蔡京闻听武植这般言语,连忙急切反驳道。
如今的蔡京因引荐辽国使节,促使两国成功签订盟约,得赵佶的赏识,进而被擢升为朝廷的尚书右丞,位列朝廷副宰辅之职。
可他却浑然不知,此时此刻,赵佶内心深处对于和辽国签订盟约一事已然萌生悔意。
瞧着蔡京在下方与武植争执不休,他面色不悦,沉下声音说道:“蔡卿,武爱卿刚从辽国境内撤兵归来,对辽国心有不满也是人之常情。况且,此次是辽国使节主动要求与武爱卿会面,武爱卿有所反应也实属正常,你又何必急于指责呢?”
下方的蔡京敏锐地察觉到了赵佶语气里潜藏的不悦,心中暗自纳闷不已。他的心境犹如那辽国使节一般,满是疑惑:为何仅仅两日未见,圣上的态度竟会有这般天壤之别的转变?
一听赵佶之言,蔡京赶忙躬身赔罪道:“官家恕罪,微臣着实是一时心急,满心只想着维护我朝与辽国交好的局面,所以方才急切了些,还望官家多多体谅。”
说罢,便赶忙退回到了左侧文官队列里面。
赵佶对蔡京所言并未加以理会,目光投向下方的武植与辽国使节,开口道:“耶律南山,如今我两国已然签订盟约,若是没有别的要紧事,还请你等先行回去吧,朕要与朝廷诸位大臣商议重要事务了。”
下方的耶律南仙听到赵佶这话,也没再多做停留,只是恨恨地瞪了武植一眼,而后便带着随从迅速离开了紫宸殿,径直出了皇宫。
待耶律南仙走出紫宸殿后,赵佶俯视着下方的诸位朝臣,轻轻叹息一声,开口道:“武爱卿,你将此前率军攻入辽国境内的详细状况,向诸位爱卿细细说一说吧。”
赵佶自得知武植已然率军打到辽国西京大同府,却遭自己和朝中诸臣下令撤返大宋境内起,内心便始终被懊悔之情萦绕。此刻,他也想让堂下诸位朝臣感受一下那份错失良机的遗憾。
武植闻言,神色平静,把自己率军攻占辽国西京道的武州、应州、朔州等州府,以及即将攻克辽国西京大同府的一系列事情经过逐一讲述出来。
“什么?武大人已经快要攻克西京大同府了?”左相曾布、右相韩忠彦以及朝堂上的众多臣子听闻武植这番话,顿时面露惊愕之色,不由自主地纷纷发出一声声惊叹。
然而想到那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绝佳时机,就这么被自己和官家的一道撤军急令给断送了,念及于此,诸多朝臣脸上露出了懊恼之色。
蔡京和高俅此刻脸上露出喜色,他们全然没料到,武植竟然险些率军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云州及部分区域。
敞若真被武植收复,依神宗遗诏,武植定会封王。不过念及这大好时机已被贻误,他们心里也不禁松了口气。如果再让武植立下如此大功,那他们俩可真就是只能被武植压得死死的了。
帝座之上,赵佶的目光缓缓掠过下方群臣那满是懊悔的脸庞,心中郁积的憋闷之气竟悄然消散了些许。
当初下达让武植撤军的急令,本是他与朝臣们共同商讨后的决定,如今为何只有自己独自反复品味着错失良机的懊恼?
既然这样,不如让众人也一同体会一下这份揪心之痛,果然,看到下首朝臣的表情,赵佶内心那沉重的郁闷之气,稍微得到排解,获得片刻的宁静。
“未曾料到武大人进军竟如此神速,才率领大军攻入辽国境内没多久,便斩获这般大好的成果。若我等事先知晓武大人战事这般顺遂,决然不会下达让武大人撤军之令。”宰相曾布满脸惋惜之色,喟然长叹道。
他身边的右相韩忠彦、枢密副使孙固、尚书左丞赵挺之等诸位大臣都纷纷点头称是。
心情略感舒畅的赵佶,俯视着下方群臣,聆听着他们接连不断的惋惜之声,脸上终于浮现出了一抹淡淡的笑容。
他开口说道:“好了,诸位爱卿。武爱卿和其麾下将士取得这般显着成果,却因朕与尔等之决断而错失良机,此乃吾等之失。然武爱卿及将士们的功勋卓着,不容置疑。对于武爱卿的封赏,朕已有定夺。至于其麾下将士之事,武爱卿可自行裁度,而后上报朝廷便是。”
台下大臣听到赵佶的话,都没有出声。毕竟武植职位的封赏,赵佶之前已和他们商量好了,就是把宰相曾布兼任的枢密使之职授予武植,众人对此心照不宣。
此时,武将队列中的殿前司都指挥使高俅突然迈出一步,站出列来,他仰头望向御座之上的赵佶,拱手行礼后说道:“陛下,如今西夏已然平定,我大宋也与辽国缔结了盟约,边疆的战事暂且得以平息。然而武大人现今仍身兼陕西六路经略安抚招讨置制使以及北方诸路宣抚处置大使等职务,如此安排,是否不太妥当?”
赵佶看向高俅,眼中露出一丝笑意,缓声道:“高爱卿无需担忧,朕对此已有定夺。武爱卿此前接到朕的旨意后匆忙回朝,陕西、河东、河北等地诸事尚未安排周全。故而朕计划再遣武爱卿前往西北,以一月为期,待诸事处理完毕,便解除武爱卿身上相关职务,让其回朝任职。”
高俅听闻此言,脸上顿时浮现出一丝喜色,连忙开口说道:“官家圣明,是微臣多虑了。”
此时的武植站在朝堂内,敏锐察觉到大臣们异样目光与潜藏态度,那或审视、或嫉妒、或疑虑的目光,让他深知自己处境微妙。
“看来自己得主动些了。”
念及于此,他便拱手朝赵佶说道:“陛下,微臣有要事要奏。”
“哦?”赵佶微微抬起头,目光投向武植,眼中闪过一丝疑惑,“不知武爱卿有何事要奏?”
武植拱手开口道:“官家,如今西夏已然臣服于我大宋,自此陕西、河东等边疆之地的战事皆已平定。值此之际,微臣建议整合陕西六路为三路之地,如此可削减陕西境内冗余的机构,同时重新编整当地众多将士,达到精兵简政、提升战力之效。”
武植此番话一出,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大臣们交头接耳,或惊讶,或思索,皆在权衡这一提议的利弊得失。
宰相曾布此刻上前一步,拱手说道:“官家,微臣以为,武大人此提议确有其可取之处。陕西之地,自我大宋开国至神宗年间,原本仅划分为永兴军路与秦凤路两路而已,后因西夏频繁骚扰边境,为便于应对,这才于熙宁五年分设为六路。如今西夏已然平复,将六路合并,既能精简机构,又可优化兵力部署,确实是有利之举。”
不过曾布对武植将六路合并为三路的提议心存疑惑,于是转向武植问道:“武大人,这陕西之地起初本为两路,如今即便恢复,按常理划成两路即可,缘何要定为三路呢?”
武植拱手回应道:“曾相,如今情形已非往昔可比。当下陕西再加上西夏割让以及我大宋的五州之地,地域十分广阔。况且西夏虽已平定,但西北依然存在诸多隐患,万不可轻视。倘若只分为两路,地域过于宽广,实在难以做到兼顾周全。”
武植言毕,抬眼望向御座上的宋徽宗赵佶,继续道:“官家,微臣之意,可把鄜延路、环庆路并入永兴军路;将泾原路、熙河路归入秦凤路。以延安府连同西夏割让我朝的银州、夏州、盐州、宥州这五州之地合为一处,组成靖边路。这般安排,既能削减繁冗机构,又利于集聚资源,增强西北军事防御与行政管理之力,当属现下可行之良策。还望官家详加考量,予以定夺。”
赵佶听闻武植所奏,特别是将延安府与西夏割让的五州合为“靖边路”的策略,心中很是赞许。
他面带欣然的笑意,缓缓说道:“爱卿此番的谋划,十分符合朕的心意。那西夏割让给我大宋的五州之地,目前还不在任何一路的建制之内,按照此计将其与延安府整合为一路,对于我朝的治理、军事的管控,都有极大的益处,确实是个好办法。”
下方的宰相曾布等诸位大臣也都点头认可,赞同武植的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