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苏瑶成功从神秘山谷带回珍贵医书与神秘珠子,不仅治好了黑衣人的怪病,还在京城声名更盛。将神秘珠子呈交给皇帝后,皇帝对她的忠诚与勇气赞赏有加,赏赐颇丰,但苏瑶并未将这些放在心上,她的心思很快又回到了医馆与对医术的钻研上。
这日清晨,阳光轻柔地洒在医馆的庭院里,苏瑶如往常一样早起,开始整理药柜。她仔细地查看每一味药材的存量与品质,不时拿起几株草药,放在鼻下轻嗅,感受着它们独特的气息。对她而言,这些药材不仅仅是治病的工具,更像是多年的老友,每一味都承载着无数的回忆与希望。
“苏大夫,早啊!”林羽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他手中拿着一叠书信,脸上带着几分兴奋,“刚刚收到的,都是各地医馆送来的信件,还有些是慕名而来想要学医的学徒自荐信呢。”
苏瑶接过信件,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自从她在京城声名鹊起,不少地方医馆都与她建立了联系,时常交流医案与心得。而这些学徒自荐信,更是让她看到了传承医术的希望。“看来,咱们这医馆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了。”苏瑶笑着说。
林羽点头道:“是啊,苏大夫。您的医术和医德,大家都看在眼里。我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或许可以挑选一些资质不错的学徒,把您的医术传承下去。”
苏瑶陷入沉思,传承医术一直是她的心愿。但她深知,学医之路漫长且艰辛,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极高的天赋。“挑选学徒可不是件小事,得慎重。”苏瑶缓缓说道,“咱们先把这些信件整理一下,选出几个初步符合条件的,再安排考核。”
接下来的几天,苏瑶和林羽仔细筛选了信件,选出了十名背景、年龄、过往经历各异,但都对医学满怀热忱的学徒候选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的是家境贫寒但渴望改变命运的农家子弟,有的是曾在小医馆做过学徒,想要进一步提升医术的年轻人。
考核当日,医馆格外热闹。十名候选人早早地来到医馆,神色紧张又期待。苏瑶站在大堂中央,目光扫过每一个人,温和地说道:“欢迎大家来参加这次考核。我希望你们明白,学医不仅是为了谋生,更是为了治病救人,心怀苍生。今天的考核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希望大家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理论考核的题目涉及中医基础理论、药理知识、经典医案分析等。苏瑶亲自出题,这些题目都是她在多年行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既考察基础知识,又注重灵活运用。考生们拿到试卷后,立刻埋头作答,一时间,大堂里只有笔尖在纸上摩挲的声音。
苏瑶在考生中间踱步,观察着他们的答题情况。她看到一个名叫李轩的年轻人,答题时思路清晰,下笔果断,对一些复杂的医案分析也能切中要害,不禁暗暗点头。而另一个叫赵琳的姑娘,虽然看起来有些紧张,但答题十分认真,字迹工整,对药理知识的掌握也很扎实。
理论考核结束后,紧接着是实践考核。苏瑶让助手们准备了各种药材和简单的医疗器具,要求考生们在规定时间内,根据给定的病症,准确地诊断病情,并开出药方。
考生们迅速行动起来,有的仔细把脉,有的观察舌苔,有的则在脑海中思索着合适的药材与剂量。苏瑶在一旁耐心指导,不时提出一些问题,考验他们的应变能力。
考核结束后,苏瑶和林羽对考生们的表现进行了综合评估。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他们最终选出了五名学徒,分别是李轩、赵琳、孙阳、周悦和吴昊。这五人各有所长,李轩思维敏捷,对医理的理解深刻;赵琳心思细腻,擅长药理;孙阳则有着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周悦对疑难病症有着独特的见解;吴昊则性格沉稳,动手能力强。
苏瑶将五人召集到医馆后院,郑重地说道:“从今天起,你们就是我苏瑶的学徒了。我希望你们能牢记学医的初心,刻苦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倾囊相授,但更重要的是你们自己的努力。”
五名学徒纷纷跪地行礼,齐声说道:“多谢师父教诲,我们一定不负所望!”
此后,医馆里多了几分热闹与活力。每天清晨,学徒们都会跟着苏瑶学习中医理论知识,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着作,到各种脉诊、针灸、推拿手法,苏瑶都耐心讲解,亲自示范。
在实践方面,苏瑶带着学徒们参与日常的坐诊,让他们在实际案例中积累经验。遇到疑难病症,苏瑶会组织大家一起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一次,一位老者前来医馆就诊。他面色苍白,身体虚弱,时常感到心悸气短。苏瑶为老者把脉后,让学徒们先发表自己的看法。
李轩率先说道:“师父,我觉得老者这是气血两虚之症,应该以补气养血为主,我建议用八珍汤加减。”
赵琳则提出不同意见:“我观察老者的舌苔,发现舌苔白腻,边缘有齿痕,我认为他体内还有痰湿,在补气养血的同时,还应该加入一些化痰祛湿的药材,比如茯苓、陈皮。”
其他学徒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家各抒己见,争论得十分激烈。苏瑶微笑着听他们讨论,等大家都说完后,她才缓缓说道:“大家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在诊断病情时,不能只看表面症状,还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生活习惯、病史等因素。这位老者年轻时曾在潮湿的环境中工作多年,体内湿气较重,而且他平时饮食不规律,脾胃功能也较弱。所以,我们在治疗时,不仅要补气养血、化痰祛湿,还要注重调理脾胃。”
说着,苏瑶开出了一个药方,详细地解释了每一味药材的作用和配伍原理。学徒们听后,恍然大悟,纷纷感叹师父医术的精湛和对病情分析的透彻。
在苏瑶的悉心教导下,学徒们的医术进步很快。他们不仅掌握了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还学会了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在复杂的病情中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
然而,随着学徒们的成长,一些新的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京城中其他医馆看到苏瑶的医馆发展得越来越好,培养出的学徒也备受关注,心中难免有些嫉妒。他们开始散布一些谣言,说苏瑶的医馆教学不正规,培养出来的学徒徒有其表,根本无法胜任治病救人的重任。
这些谣言很快传到了苏瑶和学徒们的耳中。学徒们心中十分气愤,纷纷表示要去找那些医馆理论。苏瑶却十分冷静,她安慰学徒们道:“清者自清,我们无需在意这些谣言。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只要我们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患者自然会选择我们。”
苏瑶的话让学徒们冷静下来。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用自己的医术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赞誉。那些谣言也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苏瑶的医馆声誉反而更上一层楼。
除了在医馆内的教学与实践,苏瑶还带着学徒们走出医馆,深入民间,为那些贫困的百姓义诊。他们背着药箱,翻山越岭,来到偏远的乡村,为那些缺医少药的百姓送去温暖和希望。
在一次义诊中,他们遇到了一个患有严重腿疾的孩子。孩子的父母都是贫苦的农民,无力承担高昂的治疗费用。苏瑶和学徒们为孩子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制定了治疗方案。他们不仅免费为孩子提供药物和治疗,还定期回访,关注孩子的康复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孩子的腿疾逐渐好转,终于能够像正常孩子一样奔跑玩耍。孩子的父母感激涕零,拉着苏瑶和学徒们的手,热泪盈眶地说:“谢谢你们,是你们给了孩子新的希望!”
看着孩子脸上灿烂的笑容,苏瑶和学徒们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医者,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够帮助患者摆脱病痛,重获健康。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瑶的医馆和她培养的学徒在京城乃至整个国家都声名远扬。她的医道传承之路越走越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受到她的影响,投身于医学事业。而苏瑶,也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在医道的征程上不断前行,用自己的医术和智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