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北伐的目的,一是灭掉鲜虞国,二是为了获得人口,所以此次攻城之前,英雄。进行的是劝降和武力威慑。
现在新军有一万多人,对于攻打一座城池来说,压力并不大,所以便在四个城门上各堆了2000人。剩余的人,则去周围打各小聚集点的打草谷了。
新军在每个城门口都架上了两个金蟾,一共八个。这玩意的瘆人之处,在去年冬天,进攻鼓国时,这些白狄们就已经见识过了。
如此骇人的玩意儿,又经过一年多的以讹传讹,使鲜虞国的人对其无比恐惧。新军要的就是他们对这东西的害怕。
新军们这次还有了新的装备,三弓床弩,这弩是装在战车上的,作战目的之一是超远距离狙杀敌人,另一个便是向城内散发传单。
三弓弩的射程六至八百米以上,最多可一次发七支箭,现在单发一根箭,上面挂着一个小竹筒,里面就是劝降的书信。
八个金蟾发射一轮炮弹,然后便发射一轮强弩,箭上的劝降书信,明确的告诉守城之人:若是至明日正午,不开门投降,便用惊天雷轰平着东桓城。
这金蟾发射的炮弹的威力,传说归传说,只有眼见为实。炮弹落入城墙周围,有被炸死的鲜虞兵,也有没伤着但被震聋的人。稍远一些的,即便没伤着,也有因此而失智变疯了的人。
要知道,一枚炮弹里面,可装了足足的六七斤的火药呢。
果不其然,在第二日一早,东垣城便城门洞开,邑大夫率众投降。
当然,在投降之前,城里也经历了一场血战。一些不降派,约有百十人被欲投降的人给杀掉了,而后才有的献城投降。
就这样,在威逼之下,仅用了三四天的时间,便兵不血刃的拿下了第一座城池。
再稍稍肃整下周边的小聚落,新军主力便直接北上,包围了鲜虞国的都城新市(今正定)。
新市就是另一世界的正定,这里就是鲜虞国的都城。
在都城新市,其常驻人口应在两万人左右。但得到新军包围东桓的消息之后,周边聚落的人全都涌进了都城,使这里面的人数一度达到了三万五千左右。
基本上鲜虞国半数的人口,全都聚集在都城新市中。若是将这新市拿下,这鲜虞国基本上也算亡了。
有了军师蹇叔的辅佐,新军还是按照先前劝降东桓城的方法。只不过每个城门处变成了四个金蟾,共20个金蟾面向着都城新市的大门。
而此次的威慑也不同于先前,在经过了五日的常规劝降之后,从第六日开始,射入城中的巨箭更改了劝降书。
劝降书上的信息是这样的:今日发80惊天雷;明日发400惊天雷,10枚酸腐天火;若仍未降,后日发3000惊天雷,100枚酸腐天火!若仍不降,第四日发1000枚酸腐天火,可使城内生灵无一可活命!!!降者可执白旗免死!
新军说到做到,第二日,真的向城内射出了400枚炮弹。并于天黑前,在西北角投入10个硫磺火球。
在第三日,在一个时辰之内,便向城内放了400多炮。而此时,鲜虞国人再也坚持不住了。
东门、两南门处,打开城门,有人手持白旗向新军投降。西门、北门处,则是以重兵强行突围。
投降是预料中的,突围也是预料中的,但是没想到会同时发生。
好的是,新军提前做好了预案,在每个城门处都有2000新军随时待命,但又在东北,西北和西南角各有1000骑兵,随时调动。为什么东南角没有?因为那里是下风向,而且新军也没有多余的兵了。
而且为了防范鲜虞兵突围,新军特意在南门和北门处挖了壕沟,以阻止他们突围。
但现在的情况是,投降的鲜虞人是真的,突围的鲜虞人也是真的。
特别是投降的鲜虞人,基本上人手一把大小各异的白旗。
似乎如果没有白旗,这些新兵要就要杀了他们似的。投降的鲜虞人有一万多,按城内规模算,向西、北突围的鲜虞人应该各有一万人左右。
因情况有变,驻守西门和北门的新军,即刻点燃了几枚窜天猴,发出了救助信号,就近的骑兵即刻前去增援。
驻守东门和南门的新军,也各调出了5000精锐骑兵,前去增援就近的城门。
这样,西、北城门处的新军,有差不多4000人左右。4000新军对付左右出城的鲜虞人,是绰绰有余的。
两轮火箭筒射出,然后便是弓弩手的箭雨。两轮火箭筒就使不少的鲜虞人跪地投降,但仍有人冲到了新军阵前,要与新军死战。
新军的重骑兵可不是吃素的,他们平日里都能吃上一些熏马肉,有的是力气,两兵相接时,在肉搏中能占据更大的优势。
对比的结果很明显,每个城门即便突围一万人左右的鲜虞人,但其中可战的兵力也就三千人左右,其中还有不少已经跪地求降的,新军占绝对优势。
最终的结果是,新军很快控制了西、北突围的鲜虞人,能逃掉的人少之又少。后面出城的人,看到前面跪地的和死亡的鲜虞人,也便全都跪地投降。
到正午时,两个城门已经完全没有了反抗的人了。白驷此时带领1000骑兵,2000步卒进入了城内,直奔鲜虞国君的宫殿而去。
此时,国君宫殿的大门是打开的,见到新兵到来,鲜虞王亲手捧着印玺,向白驷投降,他身后跪着的是鲜虞国官员及他的妻子亲眷。
“我鲜虞国向天军乞降,求天军宽恕我鲜虞子民。”
这鲜虞国君并不傻,前面有甲氏、肥国和鼓国的例子在那里摆着,与新国仇深的甲氏基本男女皆不留;半路投降的鼓国,国君还能得个善终,剩余的鼓人也没做惩罚。
提前投降的肥国,那一岁的国君也得善终,且把王宫的财货都搬走了,新军也没丝毫阻拦。
自己还是赶紧识时务吧,新军连齐侯都能俘虏,天下还有谁能是他们的对手。
鲜虞氏向往诸夏文明,向诸夏学习耕作、礼仪、官制,几百年来还学了个四不像,还不如直接变成华夏人,实现鲜虞氏百年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