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和麦子同为粮食,可种植手段却大相径庭。
理论上来说,不同的农作物应当划分不同种植区域,以此保证各种农作物都茁壮生长。
不过,现在年头特殊,没有那么大面积扩张,只能在这一座已经成型的阳光房里想办法。
陈东决定把小麦种植箱全部搬到顶楼,把一层和二层彻底清空。
种植箱的优势瞬间凸显。
如果是传统的种在地里,无论如何都没办法挪走。
反而是这种组合式的箱子,能根据外部情况随时更改,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
当初人人觉得陈东脑子有病,谁知道会在今天大放异彩?
小麦要求光照时间长,那就放在最上层。
如此一来,小麦种植区既能满足生产,又成了天然的遮光层,给下层的水稻和蔬菜区域提供更适合的生长环境。
一举两得!
有了计划,陈东迅速做出调整。
水稻的种植依然采种植箱的方式,只不过,要换一种材料。
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铁元素是不可或缺的东西。
一旦水稻缺铁,叶片会发黄,直接影响成熟率。
那就用铁箱子!
铁箱子封闭性更好,还能释放铁元素,既免去了后期补铁的烦恼,又提高了密封性。
只不过,这铁箱子上有很多细微的技巧,需要重新规划图纸。
……
山坳是陈东固定取铁矿石的地方。
陈东背上背篓,拎上斧头,照常往山上走,准备去取一些铁矿石。
可到了山坳,陈东顿时心头一沉。
之前打出的矿坑已成了水洼,裸露在外面的铁矿石已经消失不见。
这绝对不是个好兆头!
陈东赶紧跑过去,徒手把积水清理干净。
果然,一切都和陈东预料得差不多。
铁矿石属于松软类矿石,碰上大雨冲刷,很容易被冲散。
现在铁矿石所剩不多,在没开发到新矿脉之前,必须省着点用了!
人祸能防,天灾不能躲。
老天爷总会在你想不到的地方跟你开个玩笑。
虽不至于伤筋动骨,但确实能让你难受一阵。
陈东把最后的矿石收集好,转身下了山。
这次要做的铁箱和以往不一样,既要保证透气性,又要保证储水性。
把这两个相悖的东西结合在一起,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推翻了几个方案以后,陈东最终选择滴沉式种植箱。
陈东用黄泥塑出模具,每个箱子长宽高均为一米五。
之所以做这么高,是要在水面以上做出透气层,保证不会烂根。
关键部分是箱子内部的一块可移动铁板。
陈东又塑出两个泥坯,做成比铁箱子小一圈的箅子,再用最细的柳树枝,在上面扎上密密麻麻的孔。
这孔洞不需要多规则,但必须足够小。
这既是透气孔,又是疏水孔。
一旦孔洞太大,原本的水存不住,水稻容易干死。
这活儿不费力气,但是很费眼睛。
扎完第一个箅子,陈东满眼都是小星星。
此时,炉里的铁水已经烧好,借着火钳子拿出坩埚,稍微冷却一些以后,立马把铁水灌进去。
水稻不光需要铁元素,还需要其他微量元素。
反复捶打会让杂质析出,导致元素流失。
这种铁箱子,更类似于一种生铁的存在,唯一的弊端是,这玩意的韧性极差,塑性基本为0。
通过这种浇筑,陈东先后做了几个铁箱子和箅子。
这箅子才是核心,不敢有丝毫马虎。
陈东先做了渗水试验,一斤水差不多一个小时才能渗光。
渗水的速度得到极好地控制,储水性就有了保障。
在箅子和箱底的部位是中空状态,渗出来的水会存在底部,保证根茎始终处于湿润状态。
而箱壁的孔洞则充当着透气口的作用,确保水稻根茎会正向生长。
连续几天,陈东始终都在做水稻种植箱。
箱子准备好了,就意味着有了基础种植条件,但现在还差一样东西。
水稻需要的营养,很多都要靠大自然生成。
如今陈东实现的是百分百人工养殖,有些东西就要去山上借。
这最关键的就是三花土。
三花土也叫老土,至少在地面上存在几十年,土壤中藏着各种昆虫、植物的尸骸,导致营养特别充足。
这种土对于小麦来说基本没用,甚至还会把苗子烧死,但对于水稻来说,这就是最好的肥料!
三花土主要组成是黑红黄三色,所以才得这么个名。
按照陈东的经验,出了门一直在山脚附近溜达。
由于土壤的沉淀,导致三色土会发生位移,一般都会出现在老树附近。
果然,陈东在老杨树下看见一抹杂色,凑近一看,还真是!
三色土的沉淀很有规律,只要发现第一块,那附近肯定都是!
陈东在山上挖了一下午,凑了足足两筐三花土,回去以后只要简单的二次加工就能用了!
所谓的二次加工,就是把之前的化肥掺到三花土里。
在正式水培之前,陈东已经做好万全准备。
今年势必大丰收!
从技术手段上说,水稻确实比小麦难伺候。
水里最好有一些鱼虾类的生物,这些生物的粪便会成为持续的养料。
不过,考虑到种植箱的局限性,最适合的还是贝类生物。
……
吴家河现在成了禁地。
谁都觉得这有鸡瘟,恨不得离这八百米远。
这就让陈东颇为自在。
如果这群人在这,有很多事是不方便做的。
比如,测量水位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