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丽雅出生在汉山市区,却成长于汉山电站。段丽雅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但特别喜欢观察,看到什么新奇的东西,都会静静地看上好一会儿。
段丽雅读小学的时候,就认识乜四仁。乜四仁是水利学校毕业中专生,因为家里穷,没钱继续读书,毕业后直接分配汉山电站工作。他平时喜欢鼓捣一些摄影器材,偶尔也拿着相机到处拍拍。乜四仁后来成了段丽雅摄影老师,电站喜欢叫老师为师傅,就这样乜四仁成了段丽雅师傅。
在乜四仁的鼓励和指导下,段丽雅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看到乜四仁拿着相机拍摄时,她都会站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看着。有一次,乜四仁拍完后,看到段丽雅那渴望的眼神,便笑着把相机递给她,让她试试。段丽雅接过相机,小心翼翼地端详着,然后按下了快门。那一刻,她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从那以后,段丽雅经常找乜四仁借相机,利用课余时间到处拍摄。她拍村里的风景,拍劳作的村民,拍玩耍的孩子……每一张照片,都倾注了她的情感和思考。乜四仁看到段丽雅对摄影如此痴迷,便把自己的一些摄影技巧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在乜四仁的悉心指导下,段丽雅的摄影水平进步得很快。
段丽雅父母希望她能去汉山市里读书,以后能考上高中,考上理科名牌大学。
读初中后,段丽雅的学习任务重了,但她依然没有放弃写作和摄影。课余时间,她还是会拿着相机到处拍摄,从那以后,段丽雅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她要成为一名作家和摄影师,用文字和镜头记录生活,传递美好。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她更加努力地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然而,段丽雅的追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临近中考,学业压力陡然增大,父母担心摄影会影响她的升学,开始限制她使用相机。这让段丽雅内心痛苦不已,但她不想违背父母的意愿。
乜四仁看出了她的苦恼,于是找到段丽雅的父母谈心。他讲述了段丽雅在摄影方面的天赋以及她对摄影和写作的热爱。乜四仁表示适当的摄影并不会耽误学习,反而能够激发创造力。
段丽雅的父母听后有所动摇,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放宽限制。段丽雅得知消息后,感动得热泪盈眶。她更加合理安排时间,学习成绩不但没有下降,还通过摄影获得了一些校园比赛的奖项,这为她积累了不少自信。
之后,段丽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理想的高中。在高中里,她一边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一边积极参与摄影社团活动,朝着成为作家兼摄影师的梦想稳步前行。
周末的时候,段丽雅带着自己拍摄的照片和发表的文章,来到了乜四仁的家里。看到段丽雅来看望自己,乜四仁非常高兴。他仔细地翻看着段丽雅带来的照片和文章,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拉着段丽雅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丽雅,你要好好读书,争取考上高中,考上大学。我相信,你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段丽雅含着泪点了点头,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辜负乜四仁的期望。
初中毕业后,段丽雅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市里的一所重点高中。高中三年,她更加努力地学习,同时也没有放弃写作和摄影。每当学校组织活动或者有重大节日的时候,她都会拿起相机拍摄,然后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她的作品经常在学校里展出和发表,她也因此成了学校里的名人。
高考那年,段丽雅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当时的北京电影学院,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的摄影专业。她知道,这是离她梦想最近的地方。经过紧张的等待和漫长的煎熬后,她终于收到了中国传媒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她激动得跳了起来,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她知道,这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也是乜四仁老师期望看到的。
大学四年,段丽雅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摄影知识和技能。她不仅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还利用课余时间到处拍摄实践。她拍城市的风景,拍乡村的变迁,拍人们的生活……每一张照片都倾注了她的心血和情感。她的作品在大学里就获得了不少奖项和认可。
大学毕业后,段丽雅在北京创业,因为婚姻家庭关系来到了蓉城,她想用自己的所学做出贡献。经过一番考察和思考后,她决定成立一家传媒公司,专门拍摄影视剧作品。然而,创业的路并不容易。段丽雅不仅要面对资金、场地、人员等种种困难,还要承受着来自周围人的质疑和嘲笑。有人说她不自量力,有人说她异想天开……但是段丽雅没有退缩,她坚信自己的梦想一定能实现。段丽雅四处奔波寻找投资,却屡屡碰壁。正当她感到绝望之时,她想起了乜四仁曾经对自己的教导与鼓励。于是她重新振作,调整方案,决定先从小成本的纪录片做起。
她带领着仅有的几个志同道合者深入农村,拍摄那些即将消失的传统手工艺。这部纪录片一经推出,意外地受到了广泛关注。这小小的成功为她吸引到了部分资金,也招来了一些愿意跟随她打拼的人才。
随着业务逐渐开展,段丽雅不断挖掘独特题材,精心制作每一部作品。慢慢地,她的传媒公司开始在蓉城站稳脚跟。那些曾经质疑嘲笑她的人也渐渐闭了嘴。
段丽雅时常回忆起过去,感慨万千,如果没有乜四仁的引导,没有自己的坚持,就不会有今天。而她也将继续秉持初心,用镜头和文字记录更多美好的事物,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
有一次,段丽雅得知有一部反映乡村变迁的影视剧正在筹备中,她立刻带着自己的作品和方案找到了剧组。剧组负责人看完她的作品后,非常满意,当即决定与她合作。这部影视剧播出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反响。段丽雅和她的摄影工作室也因此名声大噪。
然而,尽管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段丽雅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和梦想。她依然保持着对写作和摄影的热爱和执着,依然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和变化。她经常带着相机回到乜四仁家乡小寨村,拍摄村里的风景和人们的生活。她用自己的镜头记录着家乡的变迁和发展,也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有一天,段丽雅在整理自己以前的照片和作品时,无意中翻到了一张师傅乜四仁的照片。那是她初中毕业时和乜四仁老师的合影。看着照片中乜四仁老师那慈祥的笑容和亲切的眼神,段丽雅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十年前。她想起了乜四仁老师对自己的鼓励和教导,想起了自己为了实现梦想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泪水不禁模糊了她的双眼。
她知道,自己能有今天的成绩和成就,离不开乜四仁老师的教导和影响。于是,她决定去看望乜四仁老师。当她带着礼物和感激之情来到乜四仁老师的家时,却发现乜四仁老师已经去世了!那一刻,段丽雅心如刀绞,泪水夺眶而出。她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她无法接受自己再也没有机会报答乜四仁老师的恩情了!
段丽雅默默地走进乜四仁的乜家庄屋子,屋子里还摆放着许多旧的摄影作品,墙上挂着当年他们一起拍摄的照片。她轻轻抚摸着那些物件,往昔的记忆如同潮水般涌来。
段丽雅决定用一种特殊的方式纪念乜四仁。她发起了一场名为“致敬恩师”的摄影展,展览中的作品都是受乜四仁启发而创作的,或是他们共同经历场景的记录。
这个摄影展引起了轰动,很多人被段丽雅和乜四仁之间深厚的情谊所打动。段丽雅在展览现场分享了乜四仁对自己人生的改变,许多年轻的摄影爱好者深受鼓舞。
此后,段丽雅更加投入到公益性质的摄影项目中,她深入偏远山区教孩子们摄影知识,就像乜四仁当初教自己一样。她知道,这是对乜四仁最好的缅怀,将那份热爱和希望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摄影的魅力和力量。
从那以后,段丽雅更加努力地工作和学习。她不仅拍摄出了更多优秀的影视剧作品,还出版了自己的摄影作品集和散文集。她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深受读者的喜爱和好评。她也因此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项,成了蓉城乃至全国知名的摄影家和作家。
然而,无论取得多大的成绩和荣誉,段丽雅都始终保持着一颗谦逊和感恩的心。她知道,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家乡的培养和乜四仁老师的教导。于是,她经常回到家乡,为家乡的发展和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她用自己的镜头记录着家乡的变迁和发展,也用自己的笔触传递着家乡的美好和希望。
在段丽雅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家乡的发展和变化。他们有的回到家乡创业就业,有的为家乡的宣传和推广贡献自己的力量。乜家庄村也因此变得越来越美丽和繁荣。每当看到这些变化时,段丽雅都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她知道,这是自己为家乡做出的微薄贡献,也是自己对乜四仁老师最好的报答和纪念。
岁月如梭,转眼间,段丽雅已经步入了中年。她的事业依然如日中天,她的作品依然深受读者的喜爱和好评。然而,在她的心中,始终有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那就是她再也没有机会见到乜四仁老师了!每当想起这个遗憾时,段丽雅的心里都会涌起一股深深的伤感和思念之情。
为了弥补这个遗憾,段丽雅决定以自己的在那古朴而宁静的汉山古城,春日的暖阳温柔地洒在青石板路上,两旁是历经风霜的老槐树,它们见证着这座古城无数的悲欢离合。段丽雅踏着轻盈的步伐,穿过错落有致的巷弄,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激动与忐忑。她的目的地,是城郊那座隐于竹林深处的简陋小屋,那里住着她的师傅——乜四仁。
随着一阵清风拂过竹林,发出沙沙的响声,段丽雅来到了小屋前。门扉轻启,一股淡淡的茶香与草药香交织在一起,扑鼻而来,那是她记忆中最为熟悉的味道。屋内光线柔和,一束光线透过窗棂,正好照在乜四仁那张布满岁月痕迹却依旧慈祥的脸庞上。
“师傅,徒儿回来了。”段丽雅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哽咽,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她轻轻跪在师傅面前,双手交叠,额头轻触手背,这是汉中本地弟子向师长表达敬意与思念的传统礼仪。
乜四仁缓缓抬起头,目光中满是温柔与欣慰。他伸出略显颤抖的手,轻轻抚摸着段丽雅的头顶,仿佛在抚平她这些年在外漂泊的风尘与疲惫。“丽雅啊,你终究还是回来了。这山山水水,终究还是留不住一颗想家的心。”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如同汉中山间流淌的溪水,清澈而悠长。
段丽雅抬起头,泪光中闪烁着坚定与感激:“师傅,徒儿这些年虽远在他乡,但心中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您和这片养育我的土地。是您的教导,让我学会了如何以茶会友,以医救人,更教会了我如何用心去感知这个世界的美好。”
乜四仁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你长大了,比我预想的还要出色。记得,汉山不只是我们的故乡,更是我们精神的归宿。这里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滴水,都蕴含着生命的智慧与自然的恩赐。你要用心去品味,去传承。”
说着,他从身旁的竹篓中取出几片嫩绿的茶叶,轻放在古旧的茶盘上,开始演示起汉山特有的制茶工艺。那手法娴熟而富有诗意,每一步都仿佛在讲述着一段古老而美丽的故事。
段丽雅静静地坐在一旁,全神贯注地看着,心中涌动着前所未有的温暖与归属感。这一刻,她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与师傅一起,在这片充满灵性的土地上,探索着生命的奥秘与自然的和谐。
“师傅,我会的。我会用我的一生,去守护这份传承,去传递汉山之美,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份来自心灵深处的宁静与和谐。”段丽雅的声音坚定而温柔,如同汉山春天里最动听的歌谣。
窗外,竹林轻摇,春风和煦,一切似乎都在为这份师徒重逢的美好而低语,为汉山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增添了几分温馨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