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华,这就是你心心念念想见的沈宏沈部长。”
师昌旭介绍道,话语中对眼前这位与他年纪相仿的老人透着难得的尊敬。
来的路上,谭振华已经听师昌旭讲过些此老的传奇事迹,知道眼前这位身材不高、面容祥和、五官端正,与师昌旭一样,也顶着个寸草不生大脑门的老人虽然已经卸下了一机部副部长的重任,但依然没有完全放下工作,目前是部里的顾问。
他还知道了,这位已经退居二线的沈部长与师昌旭一样,是华夏科学院的院士,所不同的是,这位沈院士既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也没有国内大学的文凭。
事实上,沈院士根本没上过大学,嗯,连中学也没有,他的最高学历是——小学,而且就连小学文凭都还是自学成材的。
当谭振华听到了师昌旭的这番介绍后,当时是无比惊讶的,他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人能成为华夏第一机械部的副部长、科学院的院士,因为在他所认识的人中,就有一个差不多类型的家伙,那家伙也是小学文凭,凭着心灵手巧博得了一个“大宝”的诨号以及一个“八级钳工”的职称,已经算同类中成功得不能再成功的典范了。
“那么这位沈院士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他当时是这么问师昌旭的。
师昌旭的回答则让人有些莫名其妙:“因为他有很多好儿子!”
这个答案实在是……可师昌旭却根本没有解释的意思,只是告诉他,等见到了真人,他就知道了。
而现在,谭振华就坐在了沈宏家的客厅里,也终于明白了师昌旭说的沈宏有“很多好儿子”意味着什么。
对华夏,又意味着什么!
在他的面前是一扇粉刷得雪白的墙壁,墙壁上别无长物,只悬挂着许多张大大的黑白或者彩色的照片,他望着这些照片,不禁心潮澎湃。
第一张照片上的环境他非常熟悉,正是不久之前,杨槱带他前去参观过的江南造船厂,照片里,正值中年的沈宏穿着简单的工作服,却对着镜头笑得无比阳光灿烂,而在他身后,一台他熟悉的硕大设备上缠着红绸,一朵大大的红花悬挂在正中,照片下,一行小字清晰无比:1961年12月江南造船厂吨水压机落成。
他一张张照片看过去,第二张照片上是一台比刚才看到的还要高大的设备,下面的小字是:1966年112厂吨模锻水压机落成;
第三张:卧式挤压水压机落成;
第四张:辊宽2800毫米铝板热轧机落成;
第五张:辊宽2800毫米铝板冷轧机落成;
第六张:直径2~80毫米钢管轧机落成;
第七张:直径80~200毫米钢管轧机落成;
第八张:辊宽2300毫米薄板冷轧机落成;
第九张:辊宽700毫米、20辊特薄板轧机落成;
第十张:吨油压机落成;
第十一张:三门峡水电站15万千瓦大型水轮机组落成;
第十二张:葛洲坝600吨船闸落成;
……
“这些就是沈老的儿子们。”师昌旭的声音响起,“振华,你现在懂了吗?”
谭振华懂了,眼前这位慈祥的老人,就是这些真正的大国重器的主持建造者,他有这么多的好儿子,当然配得上“院士”这个荣耀的头衔!
也难怪师昌旭这位年龄资历地位都深厚无比的留米博士都对这位“小学生”心怀敬佩,
“这些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我现在年纪大啦,做不动了,只好看看它们的照片回忆回忆过去啰。”一个略带苍老但依然温润的声音响起,“小谭总,最近你的名字可把我耳朵里的老茧都听出来了,怎么,今天找我有事?”
“沈老,其实我就是在前不久之前,到魔都拜访杨槱杨老的时候,被他领着,参观了一次江南造船厂,看到了那台水压机,心有所感,就想着来拜访您一下。”谭振华回答的语调中不由自主地带上了尊重。
沈宏笑道:“行了,别尽捡好听的说,我可听说了,你这个小家伙,是个无利不起早的小滑头。”
这特么的是谁在背后编排小爷我?谭振华郁闷地想着,嘴上依旧抹了蜜:“沈老,真没什么正经事,就是啊,想找您打听点事,杨老爷子说了,我想打听的这事,全华夏,就数您老人家最权威了。”
“那个老东西,自己不肯闲着,还不想让我闲着。”沈宏笑骂了一句道:“说说吧,什么事?”
“是这样的,”谭振华收敛了神色道:“那天杨老领我参观江南造船厂,看见了那台吨的水压机,我就就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咱们华夏,现在还能造出这样的机器吗?”
听到是这个问题,沈宏的脸色也顿时严肃起来,他望着墙上那些照片出了一会儿神,才轻声答道:“当年那么艰苦的环境下,我们都能造出来,现在总不会比当初更困难,所以,造,是肯定能造出来的。”
谭振华刚刚松了口气,觉得自己想的那事儿有希望了,却听见沈宏又幽幽地加了一句道:“但是很难。”
得,小谭谭刚放回肚子里的那颗心,忽悠一下又给拎起来了。
他委屈地叫了一声道:“沈老……”
沈宏“呵呵”一笑道:“小谭总,我听说你非常有钱,但这些东西啊,”他手指着满满一墙的照片道:“这些东西还真不是有钱就一定能造出来的,要不然,为什么中东那些卖石油的,比我们国家有钱多了,他们就造不成呢?”
“因为他们既没有足够的工业基础,也没有这个需求,更没有动力。”谭振华答道。
“小谭总倒是看得清楚,”沈宏沉声道:“这些设备,是一个国家走向工业化最基础的东西,那些国家靠卖资源为生,当然想不到发展这些,没有意识,也就没有需求,更谈不上动力。”
“那,我们华夏既有需求,又有动力,沈老您为什么说现在要造这些设备很难呢?”
沈宏叹了口气道:“小谭总,造这些东西,除了工业基础和决心以外,还需要人啊,没有足够的人才,那是不行的,没有大量做设计画图纸的工程师,没有大量熟练的技术工人,那是搞不出来的。”
他顿了顿,仿佛在回忆着什么,接着又道:“就以你看过的那台水压机来说吧,当年是由我和林宗棠主持设计的,但除了我们两人以外,参与研制的人员多达数百人,遍及全国数十家单位,至于参与建造的工人,那更是上千,其中的很多人都有独到的能力和技术,你比如我记得,那台水压机对三座横梁金属切削精密度要求极高,当时又没有10米以上的大刨床,大家商量了很长时间都没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后来有一位工人工程师,我记得应该是叫袁章根的,他搞技术革新,用几台移动式土铣床直接放在横梁上加工,并用53把刀盘同时铣削,几位干活的工人师傅也是技术高超,不但加工得快,各刀盘间的接缝处理得也非常好,最后加工出来的质量超过设计要求。我说这些,小谭总你应该明白了,我们现在想再搞这样的设备,最欠缺的是什么了。”
谭振华点了点头,他明白了。
经过了十多年停滞的华夏,凋零了太多的人,而剩下的那些,也因为多年没有经过这样重大工程的锻炼而自然而然地退化,就像罗罗公司的商务总监杰克逊先生提醒过的那样:技术是装在人们头脑里的,如果不在生产中反复实践,过一些日子就不复存在了。
这让他一时默然,不过,他也想到了,沈宏说的只是困难,并没有说不可能,这让他保留了一份希望。
他问道:“沈老,那您觉得,我们想要恢复到当初那样的能力,需要多久,又需要做些什么?”
沈宏若有深意地望了他一眼才道:“小谭总,你这话问的奇怪,我们为什么要恢复当初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