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准备好了吗?”
当谭振华再次取道香江飞往米国,并在香江抽空见到了郭钊德的时候,是这么问他的。
闻弦歌而知雅意,与谭振华亲密合作了这么些年的郭钊德立刻听懂了他的意思并反问道:“这么说来,那件事,要开始了?”
谭振华点头,伸出手腕,看向百达翡丽表盘上的日历——
1985年9月22日。
……
“终于走到这里来了啊!”竹下登从轿车里钻了出来,抬眼望了望眼前这栋已经有78年历史,带着明显高卢文艺复兴风格的纽约着名建筑,心中感叹。
他是必须感叹,因为在过去的几年之中,为了走到这里,走到今天,他和他的政府,已经经历了太多。
时间需要回溯到5年前,或者更久远。
1978年,伊波斯政局风云突变,极度亲米国的巴列维王朝一夜之间被推翻,政局的变换当然导致了社会和经济层面的剧烈动荡,整个伊波斯正常的国家秩序都陷入了短暂的停顿,从1978年底至1979年3月初,伊波斯整整停止输出石油60天!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世界石油市场每天短缺石油500万桶,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十分之一!
供需关系的突然失衡必然导致油价的动荡,而这种动荡再经过了某些利益相关方的刻意宣扬放大,顿时引起了世界石油市场刮起了抢购的风潮,油价也因此急剧上升。
而当伊波斯刚刚恢复石油供应,这一波潮头也因此刚要过去的时候,1980年9月20日,伊克拉空军偷袭并轰炸了伊波斯的多个城市,拉开了两伊战争的序幕。
战争的爆发必然影响到了两国石油的正常生产,世界石油供应量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产量剧减,导致全球市场上每天都有560万桶的缺口,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而与此同时,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内部也发生了分裂——大多数成员国主张随行就市,提高油价,只有被米国牢牢控制着的壕沙主张冻结油价,甚至在米国人的操纵下,不惜单独大幅度增加产量来压价。
不过,一个国家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内部分裂的欧佩克失去了对市场的调控能力,各主要石油出口国轮番提高官方价格,火上浇油,油价从1979年初的每桶13美元开始暴涨,并迅速猛增至1980年底的41美元。
这,就是被史称为引爆了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次石油危机”,而且毫无疑问的,这次的石油危机引发并加重了又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做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米国当然在这次的石油危机中深受其害,最基础的能源及化工原材料的暴涨,立刻就引发了米国国内空前的通货膨胀。
为了应对这一轮严重的通货膨胀事态,1979-1981年期间,时任米联储主席,人称“铁腕”的沃尔克两次把美元利率提到了20%!。
存款的年化利率达到了20%,,贷款利率更加水涨船高,这数字吓不吓人?
但不得不说,这种非常规的手段还是发挥了一定作用,美元的信心得到了恢复,也为瑞根总统推进他的“瑞根经济学”打下了基础。
1981年,瑞根总统上台执政,他任命了原美林董事长里甘担任财长,启动了大幅减税、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的计划,随后裁减国企福利、打击工会,废除各种管制条例,推进金融自由化等改革措施,米国终于从这一轮的经济危机的深坑中爬了出来,渐渐恢复了活力。
但是不要忘了,遭受经济危机打击的可不仅仅是米国,米国人用强硬的措施和拼命吸引资本流入的政策使得自己缓过气来了,还有很多小伙伴却遭了殃。
比如拉美地区。
高利息的美元将世界范围内的资金都吸引到了米国,几乎瞬间便抽空了拉美地区的资本,也让这些原本因为充斥着热钱游资而显得欣欣向荣的地区毫无悬念地崩溃了,比如,前文曾经提到的阿根蒂娜——为了缓解、转化因此而导致的激烈国内矛盾,阿根蒂娜的军人总统加铁里脑子一抽便派人偷袭了马岛并引发了与不列颠的“马岛战争”……
遭殃的当然不仅仅是拉美,随着资本大量流向米国,欧洲的一票国家都吃不住劲了,几乎所有的货币兑换美元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贬值,比如曾经被谭二少爷狙击过多次的英镑,就在1984年史无前例地跌到了1.05:1的历史最低点!
讲良心,这次真不是谭二少爷挑的事儿,他只不过是又搭了一趟顺风车而已,当时他还有些内疚来着,你说咋那么寸,又是英镑呢?
暴跌的本国货币当然会进一步放大本国国内的通货膨胀,这让欧洲的领导人们都坐不住了,高卢总统密特朗在1982年6月要求所谓“g7”共同研究应当如何有效干预;西汉斯官方则在市场大笔抛售美元试图击退汇率投机者,不列颠首相萨切尔夫人干脆直接打电话给瑞根总统求援……
看起来,米国人是大赢家,但其实不然。
米国人只是表面看起来风光,要知道,坚挺高涨的美元进一步削弱了米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高昂的利息又大大提高了融资成本,这些都进一步打击了米国的制造业,也坚定了其国内资本“去工业化”,工业“金融化”的决心,越来越多的制造业外流,渐渐从低端向中高端蔓延。
此时,真正的赢家渐渐露出了端倪——倭国!
承接了米国流出制造业中最精华部分的倭国,借助这一美元急剧升值的有利时机,大肆进攻并迅速占领了米国这一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仅仅电视机和录像机这两项,倭国货就占领了其超过40%的市场份额!
1980年,倭国对米国的贸易黑字顺差只有99亿美元,到了1984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了462亿美元,而同年,米国所有对外贸易赤字总额为1000亿美元,一个倭国就占了将近一半!
而且,倭国对米国的出口产品中,汽车约占32%、机械产品约占27%、钢铁约占9%、精密仪器约占6%,这些可都是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啊,至于曾经引起过两国之间贸易摩擦的纺织品等低附加值商品,所占比例已经无足轻重。
在海量的廉价、高质量的“倭国制造”冲击下,米国的制造业陷入了持久的,不可修复的衰退,特别是中西部和东北部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为主的五大湖地区成了最主要的牺牲者,失业率两倍于全国平均水平,并逐渐形成了日后闻名全球的所谓“铁锈地带”。
这在一些米国人看来,倭国人不仅抢走了他们用各种金融手段连抢带骗辛辛苦苦从各国弄回来的钱,还连带着把他们的饭碗都砸了!
这特么的怎么能忍?
于是,本着能动手绝不bb的原则,米国人下手了。
别忘了,他手里可攥着刀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