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房手下有自己的收税队伍,一共二十多人,归堂吏韩荣管理。他们主要负责土地税、人头税等正赋的征收,大概相当于后世的国税局。
赵和以前担任的快班役头相当于地税局,虽然也挂着户房的名头,但实际他们归快班领导。赵和现在虽然成为户房经承,但想要调动人家快班的人,还需要县令杨涟说话。
不过这难不倒赵和,他刚要站起来去找杨涟,外面正好来了一个白身,站在门口说道:“赵经承,县尊请您过去问话!”
杨涟找自己?正好跟他说一下这件事。赵和答应一声,起身跟着那名白身出去。
六房的办公地点在二堂,这里也是县令日常办公的地方,不过今天杨涟没有在二堂,而是在三堂办公。
三堂就属于县令的私人地方,赵和跟着那名白身穿过门廊进入三堂,赵和站在门口说道:“属下赵和,拜见县尊!”
开门的是杨涟的师爷方大同,这个老家伙是杨涟的幕僚,负责钱粮,现在也算跟赵和是熟人了。
方大同笑道:“赵经承,以后有麻烦之处请赵经承多多配合!”
赵和知道这个方大同虽然不是县中胥吏,但这家伙是杨涟的心腹,同时还负责钱粮,自己还是不要得罪的为妙。
“方师爷,赵和在您老面前是晚辈,配合是应该的,那里有什么麻烦不麻烦的!”
方大同听赵和这么说笑着点点头,然后让开门户让赵和进去。
三堂这里杨涟正在批复公文,所有事情已经积攒了半个多月,刚上班还是很忙碌的。
杨涟看到赵和进来,放下手中的毛笔问道:“赵和,今天让你过来,本官要问一下你这个新上任的经承,准备怎么着手征收夏税呢?”
杨涟已经得到毕自严的通知,要他干出些政绩好提拔他。这次杨涟找赵和过来,为的就是让赵和做些假,好应付朝廷的政绩考核,为自己升官铺平道路。虽然杨涟不想搞政绩作假,但为了党国大业,只能昧着良心这么办。
赵和听杨涟问起,赶紧说道:“县尊,属下蒙县尊简拔,心中惶恐不安!经过属下多日研究,想在夏税中实行自封投柜!”
明代这种制度刚有个萌芽,也只是各县在独自摸索,所以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名字,自封投柜这个名字是清代给取的。
杨涟听赵和这么说十分糊涂,问道:“赵和,你说的这个自封投柜是什么意思?”
赵和赶紧将这项制度的细节讲了一遍,杨涟以前在户部观政,自然知道这种制度是怎么回事。其实自封投柜制度在嘉靖年间就已经出现,但只有个别县推广,并没有在全国推开。
其中自然有官僚体制僵化,各种好的制度不能推广开的原因,但根本原因是这项制度断了所有胥吏的活路,被基层胥吏集体抵制,这才是自封投柜没有推广开的根本原因。
明代基层官吏工资少的可怜,他们收入的大部分都在各种不合理收费上,现在朝廷推行自封投柜,断了这帮胥吏的活路,自然这项制度被基层胥吏联手抵制。在加上朝廷上陷入党争,嘉靖皇帝修道,万历皇帝不上班,朝中大臣也混日子,才使得这么好的制度落于凡尘。
杨涟听赵和这么说皱眉问道:“赵和,夏税事情重大,你有什么万全之策可以保证夏税的正常征收?”
赵和原本害怕杨涟保守不同意自己的意见,现在听杨涟这么说只是担心夏税收不上来,赵和放心的说道:“县尊,属下查过历年的账本,发现门摊税每年只收了五十多两白银,属下决定先用门摊税试验一下,如果成功,就在征收夏税的时候,在全县推广这项新政!”
杨涟听赵和说完,点点头表示同意,问道:“如果门摊税按照自封投柜来征收,能增加多少?”
这个赵和就不知道了,他只是个会计,当年学习的时候只是了解税制的皮毛,让他估计出能增加多少收入可就有些难为人了。不过赵和深知当下属就和当男人一样,领导问你的时候绝对不能说不行,就是真不行也要硬着头皮说行。
赵和现在就硬着头皮说道:“按照属下的估计,可以增加门摊税两成的收入!”
赵和说完心中合计,五十两银子的两成也就是十几两银子,实在不行老子自己填上也行。
杨涟却听得心中一惊,没想到只是改一下收税方法就可以增加两成的税收,如果其他正赋都按照这种方式征收,岂不能增加七八万两银子的收入?要知道夏税一年才收上来八万多两白银,如果全年能增加七八万两,岂不是每年多出一个夏税?
杨涟原本想让赵和想个办法,在税务账本上作假,但没想到赵和人家玩真的,真的捣鼓出政绩,这就让杨涟心中有些过意不去了。
杨涟这种道德完人感觉亏欠了赵和,自然要在某些方面给予补偿,所以杨涟感激的说道:“好,赵和你去办吧!有什么难处尽管说出来!”
赵和听杨涟这么说十分高兴,赶紧说道:“县尊,为了确保门摊税征收顺利,属下想请县尊同意将快班收税役头调归户房管理,同时属下推荐快班帮役赵富贵,接任属下担任役头之职!”
想推行新政用些自己人,杨涟也知道赵和的小心思,不过现在对杨涟来说最重要的是新政如何实行,所以没有半分犹豫的说道:“好,本官答应你,你去吧!”
赵和听杨涟这么说心中大喜,赶紧出去找赵富贵,让他带着人归自己调遣。
师爷方大同看着赵和出去,担心的问道:“东主,方某对这个自封投柜有些了解,不过以前都是在一些偏远小县实行,但常熟是赋税上县,如果出现什么问题,可要影响东主的前程了!”
杨涟自然知道推行新政的种种凶险,但杨涟的道德水平让他十分鄙视搞什么假政绩,现在赵和有这么一个好点子,杨涟自然希望赵和能做出点真正利国利民的政绩来。
杨涟摇头说道:“方兄,这个赵和本官十分看好,本官认为他能办好这件事!”
方大同听杨涟这么说也就不在言语,毕竟他只是个师爷,既然人家杨涟不听自己,自己也就不在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