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嘱着别出事,最终还是出事了。
而且这事王烨还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嗯,明朝科举案,大概就和那个差不多。
简单来说,齐国幅员辽阔,是真正意义上的万里之国,国家大了,各处都有人,也都有人读书科举,但是这次的榜单不对劲,十分的不对劲。
南洋、日本、高丽、辽东、草原、西夏、青藏高原,这些地方一个学子没中举就算了,毕竟这些地方读书起步晚,对圣人文字理解不够深入,那也是有的。
但是河北、山东、河东这些地方,也没人中举就说不过去了。
要知道,山东还有个地方叫曲阜呢,孔家就在那里。
比明朝科举半壁江山好点的是,现在皇榜还没张贴,还在王烨这里,事情就还有转圜的余地。
当然,这个余地留的也不是很多,明天一早就是放榜的日子,所以这夜深人静的时候···
嗯,静不下来一点,太和殿内,就是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的。
朱胜非的声音很高:“此番若是我有任何一点徇私舞弊之处,请诛我三族!”
嗯?
三族:你清高···
不过朱胜非都拿自己的三族起誓了,虽然司马懿把誓言弄的不太值钱,但是朱胜非那么多年的人品,还是能足够的信用的。
现在问题来了,作为主考的朱胜非,保证了没有徇私舞弊之处,也就是说,这一百九十九份考卷确实是上乘之作,毕竟双眼都是血丝的朱胜非,是看过了所有答卷的,这人的文学鉴赏功底也是靠得住的。
前五十的试卷王烨也都看过,水平确实不错。
“江南士子便比他处强那么多?”孙安问道,“那地方不是常年征战吗?”
是啊,江南那地方乱七八糟的,日子都过不消停,哪里能好好读书了?
“江南自古以来,都是文风鼎盛之所在,此番是归正之后,第一次参加我国之科举,有此番结果,倒是也有可能。”吕好问道。
吕好问今年都七十三了,还大半夜的被叫来开会,多少是有些不人道的。
不过王烨是个讲究人,凳子摆了一排,大家都坐,这会一时半会的也未必能开得完,大家都坐着,跟以前梁山泊坐交椅似的。
孙安点点头,大概是信了,嗯,只是大概罢了。
就是江南士子强,还能前两百都是江南的?
中间一定有猫腻!
嗯,我儿子没考上,一定是江南的学子使了坏。
是的,孙安的儿子,或者说这群勋贵家很多孩子,也都参加了科举,武将世家,孩子读书的不少,这次一个都没考上,多少是有些别扭的。
这也就是朱胜非脸红脖子粗的,一看就上头,再说下去一头撞死在大殿就不好了,不然高低再刺挠他两句。
“河北、山东、河东等地,本在齐国治下多年,参加过数次科举,之前,不也没江南人吗?此番有何不妥?”韩浩皱眉道。
作为分管礼部、户部的参知政事,韩浩在科举这事上,也是有管理责任的。
不过韩浩说完,三省六部的头头,却是看向了赵鼎。
赵鼎当宰相,已经十多年了,可谓是劳苦功劳,积威甚重~
赵鼎刚在看试卷,没有参与讨论,实际上前半截的讨论,确实可以不听,主要就是朱胜非在证明自己没有徇私舞弊,就这么个事。
倒是也没人刁难他,问几句也不算刁难,如今中举的都是江南地的,多少有些说不过去,讨论一下罢了。
现在最重要的,还是怎么处理的问题。
赵鼎还在看试卷,没说话,韩浩只得继续说道:“咱们齐国历来缺官吏,读书不错的,早拉来为官做吏了,此次科举,不及南方本就寻常,何况···”
韩浩顿了顿,道:“这参加科举的人物中,本就有不少,曾经在前朝做过官的。”
韩浩算是把话说明白了,有这档子事,一点毛病都没有。
齐国治下,本来就科举了好几轮,有读书种子,早做官去了,所以这次科举,考不过江南很奇怪吗?
再说了,江南之地新下,前朝官吏是一概不用的,基本都是从燕京城发过去的官吏主政。
那曾经中过进士的那些人,又没有多大罪过的,不曾被追责,赋闲在家,这次科举又没说不许人家参与,许多人便是一年之内,完成乡试,会试,人家曾经中过进士,是有真才实学的。
“嗯,韩相公此言甚是,这文章,不是牧百里之民数载,写不出这般文章的。”赵鼎终于开口了。
王烨点点头,这事算是弄清楚了,然后呢?
王烨看赵鼎。
宰相,就是这个时候拿来用的,甚至就是王烨的意见,都得在赵鼎之后,这是规则。
王垚站在王烨身后,依然在学。
只能说,这间屋子里面,都是人精,这里面的水很深,门道很多,一直都在学。
“既然是以文章取士,那便看文章便是了,若是他处学子有意见,便把这一百九十九篇文章,都贴在皇榜之后。”赵鼎道。
赵鼎话说完,太和殿内只剩下一片点头的。
不然呢?
按照地域给名额?
那齐国是一整个国家,还是多地区的联盟?
山东河北有了,日本,远东是不是也要有,有几个?
所以这种事情,就是这么尴尬。
只是尴尬就尴尬了,赵鼎所说,也不失为一个办法,除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容易有一些争端,但是终归是比直接贴榜,啥都不做要好一些。
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这场临时的突发会议,也便这么结束了。
“陛下和太子殿下且留步,老臣有话说。”吕好问没走,还喊住了王烨和王垚。
三人落座,王烨也不坐龙椅了,上面有台阶,离下面太远,吕好问说话太累。
“这群江南学子,同年进士,又是乡邻,天然结党,陛下和太子一定要注意。”吕好问提醒道。
“舅公说的是。”王垚躬身道。
有人的时候,那是卿,没人的时候,那就是舅公,都是实在亲戚。
“咱们齐国也算是不错的了,赵相公忠、正、德、文,兼而有之,有他为相,国之幸事。”吕好问又道。
王烨点点头,微微皱眉,没有言语。
“这天下变化太快,以前就不会遇到这种只有一个地方出进士这种事,老了,看不准了,还请陛下恩准,告老还乡。”
“舅舅且在看顾些时日。”王烨恳求道。
“嗯。”
三请三辞,王烨自然不能一口答应,只是吕好问告老这事情,基本已经是确定了。
安排人送走吕好问,父子漫步于宫中游廊。
“你舅公刚刚都说了什么?”王烨问道。
王烨既然问,自然是考校,不是考王垚记忆力的。
“朝中已有朋党之苗头。”
“嗯。”王烨点点头,有些话,吕好问自然不会明说,都要退休的人了,说那么得罪人的话干嘛,所以就有些隐藏的意思在。
第一句,王垚没理解偏。
第二句嘛···
“赵相···赵相为相太久了。”王垚道。
王烨微微摇头,“这话便是咱们父子二人私谈,也不该说。”
不知道的,很容易联想到我这个皇帝当太久了。
“还有呢?”王烨问道。
“天下纷杂,不到爹爹退休的时候。”
“嗯哼~”王烨嘴角笑了笑,这孩子到底是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