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朱渊将宣读圣旨,也就是正式开始工作,所以第二天一大早河南省所有高级官吏都集中到开封府衙门口,等候钦差大人的宣召。
明代的地方官职设计的很奇葩,在建国之处朱元璋为了避免形成汉唐那种地方势力,将省级权利一分为三,布政使负责全省民政、税收等,按察使负责全省案件的审理、侦办等,都司也就是都指挥使司,负责全省的军队管理。
老朱这个办法出发点是好的,那就是将地方官吏的权利减少,避免出现地方权力过重对抗中央的现象。但是老朱忘了中国人最喜欢内斗,在班级选个班长都要你争我夺,更别说掌管数百上千万人口一个行省了。朱元璋定的三司制度在他死后不到百年就证明不可行,三司长官有功劳都要争一下,有问题都推给对方,最后没办法中央才弄出个巡抚制度。
巡抚这个官职最开始是钦差的一种,最初是朱元璋为了解决一些地方事务设立的临时官职,从名字就能看出来,巡抚就是巡查安抚。第一个巡抚就是懿文太子朱标,朱元璋命他巡抚陕西,所以明代命皇子担任钦差并不是朱宏三首创。
巡抚一开始只是临时官职,仅负责督理税粮、总理河道、抚治流民、整饬边关,明朝中后期战『乱』频发,所以巡抚开始偏重军事。在嘉靖年间,地方人口增多,三司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大,同时帝国西南倭寇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央实在没办法,才在嘉靖十四年,命巡抚出抚地方,节制三司,实际掌握地方军政大权。
在明朝后期,流民日益增多,同时帝国战事越来越频繁,在一个省设立主管军事的巡抚已经不起什么作用,所以中央在巡抚之上又增设总督一职,主管多省军事,巡抚就这样由一开始中央下派到地方主管军事的钦差,彻底变成了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长官。
朱宏三占了天下后,更是下圣旨将巡抚这个官职定了下来,规定每省设立一个巡抚,是全省最高的行政长官,在三司之上,级别是正二品,和中央部委尚书一个级别,而原本的最高长官布政使成了正三品,和侍郎一个级别。
布政使和按察使虽然官职降了,但是因为负责的事务没变,还是手中握有很大权利的。当然三司并不是都手握重权,其中最倒霉的就是都司了。
都司全称都指挥使司,是一个省最高的军事长官,负责管理所辖区内卫所,以及与军事有关的各项事务,是地方平时最高军事领导机构,隶属于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并听命于兵部。
都司在在明朝前期还算比较重要,是三司中的一员,但是随着明朝中期文官阶级的崛起,这些武将丘八被打进了十八层地狱。同时因为都司有一些职能和按察使重复,所以各地都司在文官的打压下,完全变成了只负责卫所制的土地主。
都司被打压下去,但是地方治安不能不管,这时候中国官场上最混『乱』的官职就出现了,这就是道员。
道是中国历史上的地方行政或监察区划,始设于西汉,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持续发展完善,明清时期趋于完善,中华民国时期沿用,新中国建立后停止使用。需注意的是不同时期的道,其『性』质和行政单位都不尽相同。
在汉代道是和县平级的行政区划,唐代道是比省级还大的机构,全国也只有十道。元代道是在省级和府级之间的行政机构,有些像新中国的地区,管着县市,还受省『政府』控制。
但是明代道这个行政区划开始变化,一开始道只是掌管一至数府州县的民政、监察,其名称不一,按系统划分,有布政分司道和按察分司道,按职掌划分,有分管专门事务的道和管辖府州县的道。后来因为都司职权的削弱,又出现了负责关键节点驻兵的分守道、负责治安的分巡道、还有负责武器后勤的整饬兵备道。
在明朝后期道这个官职十分混『乱』,级别也五花八分什么都有,代表布政使的分司道是从三品高官,可是一些分巡道只有从五品,当年李植就是广州的巡海道,官职就是从五品。
除了这些地方官一省还有中央下派的官员,比如督粮道,这个直属中央户部负责督理粮储的官职,还有那个天下第一肥缺,放屁油裤裆的两淮巡盐道,这些都是中央委派任命的官职。
河南省现在最高的行政长官是巡抚吴培昌,三司是布政使张家玉,按察使杨琼芳,都司魏庆,这四人是省级干部,他们下边的就是那些『乱』七八糟的道员们,什么法院副院长的按察分司道、省教育厅长的提督学道、省邮政局长的驿传道、水利厅长的水利道、管理黄河水道的河道、省军区训练局的招练道、省食盐专卖局的盐法道,还有其他什么监军道、分巡道、兵备道等等。
这些道员后面就是知府了,河南省下辖八府十二州九十六县,今天是迎接钦差,全省所有地方行政长官都要出席,所以全省的所有知府、知州、知县全部来了。这些人加上那些道员,还有各种轿夫、家丁、卫兵等人,一共足有三百多人,『乱』哄哄的站在开封府衙门口的校场上。
张家玉作为这次事件的始作俑者,将全省所有官员都给告了,这样自然成了一条臭鱼,大家纷纷躲着他,怕被其他人打击报复。所以张家玉一人站在开封府门口,闭着眼等候钦差的传话。
在张家玉对面站着的是省法院院长、也就是按察使杨琼芳,还有省军区司令员、都指挥使魏庆。这二人也是张家玉告的主要官员,所以这二人对张家玉真是横眉冷对。
魏庆是新军的副团长,也是新军二师出身,当年他在济南攻城战中负伤,所以转业到了地方,成了一省的军事长官,负责全省所有卫所军队。魏庆是个武夫,看到张家玉这副臭屁模样就是生气,在杨琼芳边上低声骂道“臬台大人,你看看张家玉那副小人模样,下官真想上前打他一顿”
杨琼芳知道这魏庆在吹牛『逼』,当年张家玉可是军机处出身,可是魏庆的直属上官,魏庆那敢真去动手。不过杨琼芳现在和魏庆是一个阵营,要给他留些面子,所以并没说破。
“魏大人,你我都是一省长官,千万不要做那些有失体统的事,至于那件事好说,朝中有首辅大人,省里有抚台吴大人,魏大人放心吧”
魏庆听杨琼芳这么说放了心,这一个多月他可是提心吊胆。前几年江苏那件大案子死了上万人,就连南京步兵统领衙门的真定侯张崇伦都砍了脑袋,张崇伦可是跟着皇帝从武昌起家的老人,更是第二批教导团出身,绝对的根红苗正,官职也升到了副师长,还是世袭的侯爵。这样都被皇帝杀了他魏庆一个副团长,一个省的指挥使,爵位只是世袭锦衣卫千户,真要被钦差查实了绝对活不了。
魏庆这时也挺后悔,当时为啥就钱『迷』心窍,听了吴培昌的话呢真不应该收那几千银元。
“杨大人,听说这次来的钦差是陛下的四皇子,不知道能不能。。。”魏庆的意思是你们楚党行不行,能不能将钦差糊弄明白
杨琼芳是进士出身,是湖广长沙人,对魏庆这种丘八向来看不起,但是现在没办法,谁叫二人是一个绳上的蚂蚱呢
杨琼芳耐着『性』子说道“魏大人放心吧,就算巡抚大人不行还有首辅大人呢,首辅大人不行还有太子呢”
这时校场上人群分开,一顶四人官轿来到面前,正是巡抚吴培昌到了。
杨琼芳和魏庆赶紧走上前去,躬身说道“下官恭迎抚台大人”
吴培昌出了轿子,拱拱手说道“二位早到了”说完看了看不远处的张家玉冷笑道“藩台大人,为何不来迎接上官呢”明清时期官场礼仪十分繁琐,看什么人如何称呼,如何行礼都是一门学问,巡抚是一省之长,作为常务副省长的张家玉不来迎接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张家玉上书那天就已经准备好和吴培昌死磕了,现在听吴培昌这么说也冷笑道“吴培昌,你和本官都停职待查,还讲什么上官不上官,现在你和本官平级。当年本官在江西当巡抚的时候你还是一个侍郎,还想让本官给你行礼”
张家玉和马明远的死结就是当时结下的,要不是马明远搞明升暗降那一套,张家玉也不能从巡抚一下成了布政使。不过张家玉说的也在理,当年吴培昌在财政部当侍郎是正三品,张家玉是江西巡抚正二品,确实是张家玉高过吴培昌。
吴培昌被张家玉抢白气的要死,刚要反唇相讥就看到开封府大门打开,一个身穿明黄『色』飞鱼服的锦衣卫出来喊道“河南巡抚吴培昌及河南大小官员,进府拜见钦差大人”
吴培昌听要办正事了,也就不再和张家玉怄气,瞪了一眼张家玉后带头走进开封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