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人都觉着你该滚蛋的时候,你要是再不走,就有些不识抬举了,但如何体面的下台?又是考验一个人智慧的时刻。
唐锵不想让别人掌握自己的命运,但现在自己的力量还小,又不得不将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中,真是令人无奈啊。
唐锵越想越气,手里的《礼制》被扔出了很远,但过了没一会又不得不乖乖的捡了起来,这《礼制》代表着规矩,捡起了它就代表着接受大明朝的规矩。
实力不如人,就得先忍耐,这也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
从那天谈话后,练子宁并没有来主动找过唐锵,唐锵也是老老实实的在书房温书,无事不踏出书房一步,二人好像陷入了冷战中。
这一天,唐锵刚刚将《尚书》看完,就被练子宁请去了。
几日不见,唐锵感觉练子宁好像更苍老了,唐锵规规矩矩的行礼,但眼神还是有些抗拒,不知为何?唐锵一方面佩服练子宁这种人,另一方面也非常厌恶这种为了清名将自己全家带入深渊的人。
“怎么了?还在生气呢?”练子宁微笑的问道。
唐锵摇了摇头道:“小侄不是在生叔父的气,而是在生自己的气,小侄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对于圣人教诲自然也是知道的,但舍生取义太难了,小侄恨自己为什么做不到?”
练子宁点了点头道:“因为你还年轻,你在苏州府虽然日子贫寒,但还算是衣食无忧,所以叔父才会让你出去磨练的,有些事光读书是读不出来的,你得自己去看,自己去想,只有见识过这世上最悲惨之事,你才能明白一些事情,至于现在么?你就先不要多想了,好好准备,提升自己的实力才是最重要的。”
“可是我不想当官啊。”
“哈哈,现在已经由不得你了,自从你踏入这个名利场后,就很难干净的上岸了,既然如此,那还不如用自己所学造福一方百姓呢。”
“知道了,叔父。”
这番谈话,二人算是短暂的和好了,钱管家在旁差点眼泪都流下来,这些天他也是左右为难啊……
此时礼部,刘三吾与白信蹈等人终于也将这次会试的卷子全部评判完了。
看着眼前的这份名单,白信蹈的脸色有些难看,因为上面总共五十一人全部都是南方籍贯的。
白信蹈小心翼翼的问道:“老学士,要不要再看看,这全部都是南人,一个北人都没有不合适吧?”
刘三吾冷哼一声道:“你的意思是老夫在舞弊么?”
“不敢、不敢,老学士,你莫生气,只是下官怕北人闹起来,那可就不好了,而且朝中还有许多大臣祖籍都是北方的,这些人也不会善罢甘休的。”白信蹈连忙解释道。
“你们都给老夫记住,这是为国取士,最重要的事是保持公平,只论才能,不论出身,这才是科举最大的优点,若打破了这个公平,那科举也就没有必要实施下去了,我们直接实施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岂不简单?而且你们不要乱说什么“南人、北人”的,在老夫眼中,这些人都是明人,都听明白了么?”刘三吾恨铁不成钢的说道。
“下官等遵命。”众人轰然应道。
无奈之下白信蹈也只能认了,刘三吾的威望太高了,不是自己能够抗衡的,而且他本人才是主考官,天塌了有官大的顶着,自己担心什么。
可是他忘了一个问题,老朱从来不是一个讲道理的人,要是真惹怒了老朱,刘三吾年龄大、资历深,也许能保住一命,但像白信蹈这种小人物,老朱杀起来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
就在这时,一个太监走了进来,白信蹈见到来人,不敢怠慢立刻站起来谄媚的说道:“王公公,您来的正好,名单刚刚定好,正准备明早给皇上送过去呢。”
王公公并没有理会白信蹈,而是来到刘三吾身边满脸堆笑的问道:“老学士,身子可好?”
刘三吾点了点头道:“累王公公费心了,老夫的身子还算健朗,不知王公公所来何事啊?”
刘三吾还是比较了解老朱的,当今皇上绝不是心急之人,定是还有其它要事,要不然不会让自己的身边人连夜赶来。
王公公拱了拱手道:“老学士,奉皇上口谕,将唐锵添进本次会试的名单中。”
“就是那个今年交白卷的士子?”刘三吾吃惊的问道。
王公公点了点头道:“正是此人,皇上原话说此人帮朕解决了一桩难事,这是朕对他的奖赏,而且朕也看过他的文章,还算不错。”
听了这番话,白信蹈差点一个踉跄跌倒在地,真是太危险了,自己怀里还装着一封弹劾唐锵的奏折呢,就准备明日随名单一起交上去呢。
刘三吾站起来颤颤巍巍的回道:“皇上的识人之明老臣还是佩服的,只是规矩如此,有些事老臣恕难从命。”
“老学士,皇上一直很尊重您,您可不能自误啊。”王公公有些不满的说道。
刘三吾摇了摇头道:“请王公公听老夫说完,老夫只是想亲自考较一下此人,要不然老夫觉着对不起这些来参加会试的士子们。”
“老学士的意思咱家明白了,老学士放心,咱家定会如实禀报皇上的。”说完王公公便告辞离开了。
王公公回到乾清宫,将刘三吾的话一五一十的告诉了朱元璋。
朱元璋听罢不禁大笑道:“哈哈,这刘老夫子还是一如既往的方正啊,既然他想见见唐锵,那明日就让唐锵进宫吧,朕也想见见此人有何不同凡响之处?前几日黄子澄好像在唐锵面前还吃了一个大憋。”
“皇上圣明。”
“对了,明天也请太孙殿下一起过来,允炆这孩子心思比较重,上次黄子澄从唐锵那回来后,好像是谈了削藩的事,朕倒是希望唐锵能改变允炆的想法,这样朕百年之后也不至于叔侄相残。”朱元璋自言自语道。
而王公公只敢在旁边听,一句话都不敢乱说,皇上比较忌讳宦官干政,想当初一位前辈就是指出了皇上公文的错处,被皇上给撵出了宫,晚年极其凄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