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第二辑 客家风情》:迎春接福
中原人转辗南迁,形成汉民族中独特的客家民系。
赣州,是中原与江南的合体。北方人的基因,江南的山水,一拍即合,造就了客家人独特的风情……
哲人说:“过分的谦虚便是骄傲。”有了这话垫底,我就可以放肆一点:论读书的数量,我显然比父亲多,虽然父亲长我30余岁。这其实也很正常,我出生的时机比父亲选得好,并且我是在父亲创造的条件下读的书。
凡人讲:“读书读得多,料字念成科。”这又警示有机会多读了一些书的人,不要自视甚高。读书不带脑袋,可能越读越糊涂。常人所谓“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指的正是这个意思。我不说这个意思,我想说的是,多读了几本书的人,未必就处处比别人高明。比如说写字,这原本与读书是紧密相连的,但我依旧明显地不如父亲。因而父亲关于“你的字要好好练练”的批评,我就必须老老实实地接受。坦白地说,父亲的字确实比我写得好,特别是毛笔字。
印象中,父亲写得最多的字是“迎春接福”。每年立春这一天,父亲总要浓墨重笔,恭恭敬敬地写下这四个字,再端端正正地贴在厅堂的屏风上。父亲说,他这四个字得到了族中一位清末塾师的真传。说是真传,实际上是“偷”来的。老塾师写字的时候,常常叫父亲牵纸,父亲便趁此之机暗自揣摩,于是悟出了一点门道。立春是一年之始,自然是个特别严肃的日子。“迎春接福”四字,父亲便写得分外尽心。春天到了,寒冬即退,新的希望、新的生机款款而来。笔笔浓墨,寄寓着父亲对新一年生活无尽的希冀。
不知是我的御寒能力增强了,还是地球真的变暖了。似乎还没感觉怎么冷,春天居然就到了。前天晚上与弟弟网聊,他不经意地说:“后天就是春天了。”我其时还以为他在调侃,翻翻历书,果然如此。想想正值周日,估摸春节前没空回故乡了,遂决定今天先回去一趟,顺便也再感受一番原始的“立春”。
初初盘算了一下,好多记忆似乎都是十岁前的留存。因为久远一些,现在想来反而倍觉亲切。昨晚躺在床上,我回顾了有关立春的习俗。隐约记得,立春之时,村子里有人早早地站在山头,敲锣打鼓,高呼“今日立春,不要挑尿桶”。不禁思忖,这一民间宗教式的禁忌,大概是怕人们搞坏了“勺子”,得罪了神灵。你想,神灵原本已安排着风调雨顺,你却挑着尿桶浇菜,那不是对它的不信任?既然你不信任它,它就要耍大牌,闹脾气,索性不予行雨,让你天天挑尿桶。下午我坐在庭院里,与父亲闲聊间,借机验证了这番儿时的记忆,发现竟然被我搞混了。人们大声嚷嚷的那就话,应该是“今日逢龙,不要挑尿桶”。“逢龙”这个提法已不多见。据父亲说,这个日子是夏至后的第一个辰日,也就是“龙日”。这一天之后,雨水尽稀。人们为了体现自己对龙王的信任,约定这一天不能挑尿桶。呵呵,殊途同归啊。看来,学问家常常犯错误,原因如我一样,从逻辑看,推理过程无懈可击。不去管它,即使说的不是立春,敬畏自然也是没有错的。
天气预报里说,一股冷空气即将来到。我又琢磨,为什么立春之后,江南仍然寒流不断,难道仅仅是“倒春寒”三字可以释解释的?我想,是不是中国幅员辽阔,而夏历本来就是黄河文明的产物,江南准要慢一个节拍呢?
不必多虑了吧,春天已经“立”起来了,“福”已经接入家中了,再冷,时间也不会很长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