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二年八月份,刘策到达太原府,接替了已经病重的徐绍吉,正式成为了山西巡抚。同时,刘策也知道了更多这段时间发生的事,其中最让他重视的莫过于有人宣扬吕梁营马队远赴平阳府灭掉黄河帮村子是为了解救被抢掠的家乡女子,这得到了太原九卫普通士兵的同情。
刘策在知道这件事后,准备一旦和吕梁营谈不拢就强行开打的想法立刻就熄灭。镇西卫和左卫的失败,已经证明了吕梁营不是软柿子,如今九卫普遍同情吕梁营,强令他们去钻吕梁山对付吕梁营很不现实。
“看来,只能用政治的方法解决了。”刘策暗道。作为大明官场上的实干派,刘策深谙政治即是交易的本质,只要在原则范围内满足吕梁营的条件,那就可以让吕梁营出兵,最起码可以让吕梁营此次出人去大同镇,先把朝廷的命令给落实了。
卢象升在太原待了一天后,便启程出发,去中阳接任县令之位。而在卢象升去的路途中,谭良栋也从陕北米脂往柳林而回。
李相良本想让吴敏多待几天,但吴敏和谭良栋都认为已经离开吕梁营太久,不能再停留了。在临离开前,已经和李言欢混得蛮熟的谭良栋邀请李言欢去柳林玩,看看他麾下的第三营。李言欢也不觑谭良栋,直接定了明年的三月份,去柳林看看。
跟着吴敏、谭良栋回去的还有在米脂、榆林、延州府三地找的接人代表。这些代表们很感谢吴敏和谭良栋,一路上好话不断。吴敏趁着没人注意,偷偷对谭良栋道:“良栋,这次我让你跟我来,就是为了让这些人认识你,他们在陕北的能量很大。你是山西人,现在得到了他们的友谊,以后会对你有用的。”
谭良栋点了点头,对此很赞同。明末的那些起义大将,几乎都是出自陕北,结识了这些人,以后即使自己真发生了什么事,也有一条退路。
过了黄河,回到柳林,安排代表们接走姑娘们后,谭良栋立刻赶回真武山,三个月了,土豆该熟了。真武山上的土豆地,余生正和庄户们交谈,此刻地表上的土豆叶已经掉得差不多了。
谭良栋叫人找来锄头,自己亲自动手去挖。土豆埋得不深,很快便挖出了一小筐。庄户们看着挖出来的土豆很神奇,他们一辈子都没见过这样的东西。自己一个人有点慢,谭良栋挖完一垄地后道:“快,所有人都学着刚才我那样挖!”
半个下午的时间,所有的土豆都被挖了出来。有一个庄户好奇道:“把总,这东西有什么用?”对于没有见过土豆这样的根茎类植物,真的不知道土豆有什么用,也不敢尝试着吃,真要吃死了那就完了。
谭良栋让刘文景去生了一堆火,又从挖出来的六筐土豆里挑出来几个个大的,找水洗了个干净,笑道:“今天吃烤土豆。”
看着放在架子上烤的土豆,三名负责种土豆的老农目不转睛的看着,他们对于土豆的可食性还是半信半疑。余生则陷入了沉思,这土豆若真的可食,那它的产量就惊人了,三个老农一共种了还不够半亩的地,就收获了六大筐,更重要的是,这玩意挖出来洗洗就能吃了,不像谷子和麦子,还得晒、打、收集。
土豆的香气散发开来后,谭良栋带头拿了一个,剥开了皮,大口咬了起来,不时的赞道:“好吃!”看着谭良栋吃得这么香,其他人也都行动起来,一人拿了一个,剥开皮吃了起来。
说实话,没加调料的土豆吃起来平淡无味还很涩,谭良栋吃了一个便不再想吃了,想起了前世自己吃的炒土豆丝、土豆烧牛肉,很不争气的咽了口唾沫。其他人是第一次吃这个东西,吃完一个后马上又取了第二个。
看着四人吃完了土豆,谭良栋笑着问道:“感觉怎么样?”
其中一名老农心直口快,直接说了出来:“感觉肚子饱。”另外两名老农和余生听后都点了点头,才吃了几个就饱了,要是吃面或者窝头,要比这吃得多。
“饱就对了,土豆是个实在玩意。”
余生听到“土豆”二字后,赶紧问道:“把总,这物叫‘土豆’?”
谭良栋点了点头,“土里长的大豆子,可不就是‘土豆’?”谭良栋小小的开了个玩笑。
余生表情很严肃,拿出了一直跟着老农们记得本子,在封面上写下了“土豆志”三个字。
谭良栋看着余生的动作,表情也严肃起来,问道:“余生,这三位老人家记上了没?”
“额……”余生尴尬了,这时代的文人都自视甚高,余生在书中以“柳林三农”简称了三位培植土豆的老农。
听到谭良栋的话,老农们不好意思了,在他们看来能记在书上的都是大人物,像他们这样的身份就是记在了书上也是丢份,便纷纷道:“不用了不用了。”
谭良栋摆了摆手,直接道:“三位老师傅,请说一下各自的名讳。”
话说到这个份上,第一位老农道:“李狗剩!”
“张老肉!”
“王清水!”
余生听了这三个名字,有些难为,看向谭良栋。老农们惴惴不安,他们也觉得自己的名字很不高大上。
“记上去!”谭良栋想到了将棉纺技术从海南岛上传到整个中华大陆的黄道婆,这么伟大的一个人物,但在史书上却只记载了她的名号,连她的姓名是什么都不知道。
谭良栋从筐里拿出了一个土豆,沉声道:“若土豆能进入到千家万户中,余生,三位老师傅,你们都将名载史册!”
在余生记下了三位老农的名字后,老农们很激动,看着土豆欢喜不已。谭良栋趁热打铁道:“下一季的土豆种植就再次拜托三位老师傅了。”
“瞧把总这话说得,绝对会像看亲儿子一样,把总就放心吧!”
“嗯,这就好,余生你继续跟着,土豆志可不能只有一季,要多写,写大量种植以后的问题、需要注意的事,都要弄清楚。”
余生点点头,谭良栋的那句名载史册让他也心潮澎湃,若是土豆以后能推广开来,人们一吃土豆就会想到他余生,对于正统的读书人来说,那感觉简直不要太妙。
处理完了土豆的事,谭良栋把手下的五个小旗全部召集到真武山大营。张应宸、刘文景、牛凉、康军伟和屈华站在谭良栋面前,汇报各自小旗和驻地的情况。谭良栋在真武山上大搞教学的时候,给五个小旗可是开了很多小灶,其中就有对驻地怎么调查。
对谭良栋而言,数据能说明一切,小旗的各自驻地人口数、产煤量、存粮量就是关键的指标,各小旗必须要对自己驻地的这些数据一清二楚,而这也是谭良栋为什么要在第三营内部普及基础算数的原因。
在谭良栋的努力下和煤矿改制的影响下,还有打通了外来粮食的运输通道,柳林的人口数稳定在了三万,柳林外面还有很多人想进来,都被谭良栋给拦住,除非土豆大规模推广开来,否则以柳林的产粮是养不活太多的人。
煤的产量在逐渐上升,大量的煤供应给交城的商人们,所获的银子一部分用来采购柳林缺的一些东西,另外一部分则以现银运回来,用作分红。矿工们的收入比以前提高不少,购买力见强,这也让白世镜的生意越来越好。谭良栋听张应宸讲,白世镜准备招几个人给自己干活,并自己筑一座烧窑,不再用谭良栋的。
柳林最难解决的问题便是缺粮,靠着从交城运回来的粮食只是堪堪维持住了第三营自己的消耗。据谭良栋了解到的,现在的柳林,能吃饱饭的只有各家的主要劳动力,家里的女人和小孩都是半饥不饱的状态。对于这种情况,谭良栋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寄希望于下一季的土豆。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百姓纠纷的事。这些事,谭良栋暂时交给了李鹤轩和他的警察队,对于这些事,谭良栋就一句话:“杀人者死,伤人者送罪营,剩下的和稀泥。”不用说现代法律,包括谭良栋,整个第三营上下,连大明律都不懂,对于地方上事情的处理全凭感觉,因此他急需刑名方面的人才。
谭良栋受荀子和法家以及后世的影响,认为治理地方,一在民生,二在法。现在的柳林民生正逐步往好的方面发展,下面就需要定法了,没有法就会混乱,混乱就会产生破坏。
在谭良栋处理积压下来的事务时,卢象升也到了中阳县境内。此次卢象升赴任,除了必要的随从,还有自己的一位友人。
物以群分,人以类聚,卢象升的这位友人同卢象升一般,也是读书人中的异类,不过他的不同之处不是卢象升那样喜好舞枪弄刀,而是他所推崇的东西不随当世儒生,他最尊崇的先贤是子夏先生,对由子夏学派教导出来的李悝、申不害、吴起、商鞅很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