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梁和赵国罢兵言和之后,燕世杰不愿再继续消耗国力,燕军也只能从西梁境内退回虎门关。
燕国朝堂之上,气氛凝重而热烈,众臣围绕着这场战争的结果及未来的国策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兵部尚书曹达,面容严峻,语气中带着不甘:“陛下,我燕军将士与西梁鏖战数月,士兵死伤无数,如今却让赵国白白捡了个便宜。赵国此等贪图小利,背信弃义之举,实在是令人愤慨!”
吏部尚书柳邺则提出了一个更为激进的想法:“陛下,既然赵国如此不仁不义,我们何不借此机会撕毁与他们的盟约,也省去了每年向他们进贡的岁币。这样一来,我们既能彰显燕国国威,又能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
礼部尚书林清山却持反对意见,他声音沉稳,条理清晰:“陛下,臣以为不可。眼下燕国与西梁已结下不解之仇,若再与赵国交恶,我燕国将四面楚歌,难以在云顶大陆上立足。”
燕世杰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林大人所言极是。虽然此番我们中了赵国的计谋,但朕也算为逝去的两位皇兄报了仇,心中稍感慰藉。”
林清山继续补充道:“陛下,赵国近年来一直在对外扩张疆土,其野心勃勃,欲图一统天下。此事,我燕国不可不防啊。”
燕世杰点头表示赞同:“弱小就要被吃掉,这是不变的法则。燕国必须改变现状,才能在这乱世中立足。”
曹达这时又提及了赵国的军事制度:“陛下,我听说赵国实行了民兵预备役制度,百姓在农忙时是民,农闲时则为兵。这使得他们在攻打西梁时能够迅速征召到五十万大军,并且后续兵力源源不断。”
燕世杰闻言,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说道:“此事朕也有所耳闻。赵国近年来一直在变法图强,无论是兴修水利、扩充战马还是发明新式军需,都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他们的强大,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啊。”
沉吟片刻后,燕世杰皇帝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自即日起,废除奴隶制,让被奴役的百姓重获自由!”
林清山作为前魏旧臣,听到此决定,心中激动不已,第一个站出来附和:“民乃国之本,陛下此举爱民如子,必将深得民心,燕国百姓定当感念陛下之恩德。”
这一决定却触动了世家大族的根本利益,他们长久以来依靠奴役和剥削百姓来维持自身的权势和财富。
兵部尚书曹达再次站出来反对:“陛下,请您三思啊。燕国士兵之所以作战勇猛,皆因有军功制激励。士兵在战场上掳获的物资和俘虏都可成为他们的战利品,而奴隶在战场上杀敌建功也可获得平民身份。若废除奴隶制,臣担心军中的士卒往后冲锋陷阵都不卖力了。”
面对曹达的质疑,燕世杰将目光转向了窦骁:“窦将军,你怎么看?”
大将军窦骁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陛下,曹大人所言不无道理。眼下燕国的作战部队主要由铁浮屠精锐骑兵和奴隶军构成。且不说废除奴隶制会对士卒的作战积极性有何影响,单单在军饷支出这一块,也会成为一个难题。”
燕世杰听罢,陷入了沉思。
金银小心翼翼地向燕世杰进言,语气中带着几分忧虑:“陛下,还有一事臣不得不提。奴隶税目前构成了我们燕国财政的一大支柱。奴隶主们根据其拥有的奴隶数量,需缴纳相应的赋税。”
“眼下国库空虚,财政状况堪忧。若贸然废除奴隶制,恐怕连维持朝廷正常运转及官员的基本俸禄都将变得难以为继,这无疑是动摇国本之举。还请陛下慎重。”
燕世杰闻言,眉头紧锁,语气中带着几分不满与无奈:“哼,满朝文武,皆是只顾眼前一己之利,而不谋国家长远大局。你们可知,赵国、梁国早已先行一步,废除了奴隶制,他们的兵士在战场上依旧英勇无畏,国家的府库亦是充盈饱满,未见有丝毫颓势。”
柳邺见状,连忙上前一步,语气诚恳而谨慎:“陛下息怒,臣深知您心怀壮志,欲成就一番千秋伟业。但治国之道,犹如医者治病,需先精准号脉,方能对症下药。若急于求成,贸然下猛药,只怕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混乱,适得其反啊。”
燕世杰听后,情绪略显激动:“难道朕就只能做个墨守成规的守成之君,而不能成为开疆拓土的兴邦之主吗?!”
柳邺连忙躬身行礼,语气更加恭谨:“臣绝无此意,陛下一心为燕国强盛操劳,此等拳拳之心,臣等皆感同身受。只是,废除奴隶制这样的大事,关乎国体民生,需谨慎行事,循序渐进。大国之间的较量,归根结底是国力家底的比拼。我燕国唯有先稳固根基,充盈国库,方能谈及让利于民,实现真正的社会变革。”
此时,曹达也适时站了出来,语气中带着几分恳切:“请陛下三思,国之大事,不可轻率决定。废除奴隶制虽是大势所趋,但实施时机与方式需谨慎考量,以免给社稷带来不可承受之重。”
其余众臣也纷纷附和,齐声道:“请陛下三思,以大局为重。”
面对群臣的一致请求,燕世杰神色复杂,最终只能无奈地叹了口气,缓缓说道:“罢了,既然众卿家皆有此顾虑,那此事便暂且搁置,以后再议吧。”
言罢,他挥了挥手,示意退朝,心中却暗自思量,如何能在不触动国家根本的前提下,进行变法图强。
在赵国的雁山关大营,八皇子赵奕哲接到被召回京的诏命后,情绪瞬间变得激动起来:“本王终于等到了这一天,熬出头了!”
雁山关总兵东方桀连忙上前祝贺:“恭喜殿下,贺喜殿下!此番回上京,殿下定能如龙入大海,大展神通。”
赵奕哲却叹了口气,神色复杂地说:“哎,只是如今局势微妙。我那五皇兄已被打入宗人府,你的父亲也失去了父皇的信任。而赵胤乾,他已经当上了太子。我此番回去,恐怕得处处小心,夹着尾巴做人。”
东方桀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不屑:“当上太子又如何?天庆这一朝,咱们赵国可不止立过一位太子,他们最终还不是落得个魂归英雄冢的下场!”
赵奕哲听后,眼中闪过一丝狠厉,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你说得对。赵胤乾,你给我等着,你施加给我的耻辱,我定会加倍奉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