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边,当杜致航收到这个消息时,整个人都愣住了,脸上露出一副难以置信的神情。毕竟,任谁能想到那位可以被称为一代枭雄的昂山,最终竟会以如此憋屈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呢?
稍作停顿之后,杜致航缓缓地站起身来,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向他办公室里挂着的那幅巨大地图前。他静静地凝视着地图,目光如炬,仿佛想要透过这张图看穿背后隐藏的无数秘密与玄机。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大约过了一刻钟左右,杜致航终于收回视线,若有所思地转过头,看向站在一旁等候指示的副官。
只见他深吸一口气,然后用沉稳而坚定的语气对副官吩咐道:
“立刻回电,告诉前线部队,尽管昂山已死,但鉴于他过往的身份地位,我们应当给予其应有的尊重和待遇。安排人手,就在当地寻一处风水宝地,将他厚葬。另外,对于坤察部那边……暂且给他们打开一个通往印度的通道,允许他们前往那里避难。不过丑话说在前头,如果他们老老实实地按照指示行动,那一切好说;甚至我们还可以给给予他们一定的支援,但倘若他们胆敢耍弄任何阴谋诡计,就将他们就地歼灭!”
之所以选择厚葬昂山,其实更多是出于政治层面的考虑。一方面,这样做能够有效地安抚那些曾经生活在昂山统治之下的普通百姓,避免因为处理不当而引发不必要的民怨和社会动荡。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已经投降的独立军俘虏而言,此举也显示出我方的宽容大度,有助于稳定军心,促进战后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虽说这些人如今已难以掀起什么大的波澜,但该做的面子工程还是必须要做到位的。
至于坤察部,把他们送往印度,则完全是另一种策略考量。一来,可以借此机会削弱国内反对势力的力量,二来还能顺便给那些整天惹事生非的阿三们找点麻烦,省得一天吃饱了牛粪,看谁都像假想敌,闹腾。
听到命令后的副官不敢有丝毫怠慢,连忙恭恭敬敬地回应道:
“是,国主!我这就去传达您的命令!”
说完,他向杜致航行礼示意,随后迅速转身离开房间。
没过多久,这个命令便迅速传递到了杜军长的手中。这位久经沙场、行事果断的将领,在拿到命令后的第一时间,便开始有条不紊地安排起相关事宜。他深知此次任务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不敢有丝毫怠慢。
立刻派出代表团与坤察部进行深入洽谈的重任,结果就是,双方的洽谈进展得异常顺利。对于坤察而言,在南诏的眼皮子底下过日子简直就是一种煎熬。长期处于强大势力的阴影之下,让他倍感压抑和束缚。
相比之下,前往印度发展似乎成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选择。尽管印度同样也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但此时此刻,无论是从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方面来衡量,都远逊于南诏。如果南诏真能够信守承诺,在自己的背后给予有力的支持和推动,那么他坚信自己未必没有可能在那片陌生的土地上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一想到这些美好的前景,坤察心中不禁暗自窃喜起来。刚刚接到昂山死讯时所产生的那种兔死狐悲之感也随之渐渐淡去了几分。毕竟,如今的他依然稳坐一方首领之位,正所谓“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这种独立自主、掌控全局的感觉才是最为珍贵的。
然而,如此一来可就苦了无辜的印度了。原本它还安安稳稳地在一旁观看着这场风云变幻的局势,犹如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却不曾想,莫名其妙之间,这一伙人竟然如同潮水般涌进了自己的地盘,打破了原有的平静与安宁。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印度方面一时间有些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应对才好。
尽管这些独立军在面对南诏军时显得狼狈不堪,一路被打得节节败退、丢盔弃甲,但令人意外的是,当他们与印军交锋时,竟然从未示弱过哪怕一次!这一情况使得印军的军中高层将领们如坠云雾之中,完全摸不着头脑。
他们满心疑惑地暗自思忖着:
“你们既然有如此能耐,为何不向南诏军施展呢?跑到我们的地盘上来耀武扬威又算是哪门子事?”
然而,此时此刻根本没有人会在意印军将领们心中的想法。毕竟,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国家弱小便意味着要时刻做好挨打受欺的准备。
就在独立军撤离之时,杜军长竟出人意料地归还了一大批此前从独立军手中缴获而来的火炮以及其他重型武器。其实,杜军长对于自己侄子此举背后的深意心知肚明。他深知这场战争的复杂性和微妙性,也清楚给予这些独立军一定程度的实力增强,不仅能够增加战略上的变数,更有可能对整个战局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当然,他这么做也是希望这批独立军在接下来的行动中不要刚一上阵就遭遇惨败,否则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化为泡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这一举动可把坤察感动坏了,分别时还抓着杜军长的手一个劲儿的道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