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长的消息一出,犹如一粒石子投入平静的的湖水,周边村子的村民在收到自家村长的嘱咐后全部动了起来,男女老少一窝蜂的撒到山上去割艾草,扒榆树皮。
第一批原材料第二天就由各村的村长赶着牛车、驴车送到了赵伯贤家。
拿着李怀溪提前送来的银钱一一给昔日的老对头结货款,老村长心里别提有多爽快。
“老郑,你们村送来的不大行啊,要什么样的我也提前给你说过了,你看看石屋村的老王,还有李子村的老李,哪个不比你们村的好?明天要还是这样的干脆就别来了,来了我也不收哈。”
“别啊老赵,肯定是我们村的人太着急了,明天我好好叮嘱一下他们,收些好的上来!”
郑年为了从中谋利,不顾赵伯贤的要求,只让村民们放心大胆的搞,好的坏的胡乱就弄了来。
这下得了赵伯贤的警告也不敢再耍小心思了,只想着回去后好好跟村里人叮嘱一番,明天采些好的送来,别把这买卖给丢了。
看到赵伯贤这么认真,其他村长也警觉起来,准备回村后自己也叮嘱一番,自己少挣点这事是小,要是把这来钱的路子断了那哭都没地方去哭。
有了老村长的把关,收上来的原材料品质很有保障,新鲜的材料需要晾晒,李怀溪便雇了老村长的儿子赵家兴和赵家盛来给他帮忙晾晒这些东西。
跟蚊香工坊的工钱一样,每人一天五十文,但活干起来要更轻松一些。
俩人每天只需要用自己家的驴车把家里收上来的新鲜材料拉到大坪上晾晒,等晒干后再拉到工坊就行。
活虽然简单但俩人也不是那种懒散的性子,干起来非常认真,没几天就掌握了晾晒这些原材料的窍门。
艾草叶子多水分大,要是直接丢在地上晒的话干的比较慢,往往朝上的一面晒干了,下面的还是湿乎乎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俩人先是每天把艾草翻动一遍,但干了两天后发现这样不仅耽误功夫而且随着翻动那些晒到干脆的叶子也会受到损失。
继续摸索下去,俩人破天荒的想到一个好法子,那就是把艾草架起来晒。
找来一些长的木棍,兄弟俩在大坪上用石头垒了一些石墩,高度刚好到膝盖的位置,然后把木棍架在这些石墩之间。
固定好木棍后把艾草直接立在地上依着木棍,正好斜着对着太阳。
这样一来不仅节省了晾晒空间,有了风的加持后也不需要再反面,晒起来又快又好,几天就能换一批。
有了原材料持续不断的供应,李怀溪这边也正式开了工。
因为不用再留出地方来晾晒原材料,工坊里的空地被全部利用起来。
十条生产线一字排开,每条线上都是十二个人,各自干着不同的活计。
靠近屋子的一侧,李怀溪又添了一台石碾和两台石磨。
加上去年购置的,现在工坊里一共有两台石碾和五台石磨。
工具够了家里的牲口却不够了,李父就把驴棚的瘦马也套了上去用来拉磨。
这匹瘦马经过李父这段时间细致的的照料,现在已经长的膘肥体壮,拉起磨来虽然不如毛驴好使,但也能将就一用。
四头驴子一匹马,还差两个牲口的缺口,李怀溪本来想在村里雇两头毛驴来拉磨。
现在村里一共有二十来头毛驴了,别说雇,李怀溪只要开口问一句‘你家驴子最近用不用’,那买了毛驴的村民二话不说就会解了绳子牵到蚊香工坊来免费打工。
李怀溪也想过再买两头回来,可家里的地就那么些,蚊香工坊一年也就这几个月的活,买的多了属实用不上,所以才萌生了雇村民的驴子来干活的想法。
可还没等到李怀溪出门借,大伯和三叔直接带着老黄头去镇上买了两头回来。
看着工坊门口俩人一人牵着一头毛驴,李怀溪有些惊喜。
“大伯,三叔,哪来的毛驴啊?还是三粉驴!”
“买来的啊。”大伯回了一句就牵赶紧着毛驴进了工坊。
这几天村民们手上的活越来越熟练,原材料去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光靠那四头毛驴和一匹马,磨粉的速度快要赶不上了。
看着大哥急匆匆的去给毛驴套磨,李宗杰也等不了了,拉着自己这头毛驴也要进去 。
李怀溪赶忙上手张开拦住道:“三叔,怎么突然想到买驴子了,我家养着四头,干咱三家的活都使不了,回头工坊里的活停了,那不就闲下来了。”
三叔着急去磨料,但眼前的李怀溪不打发也不行,只得耐着性子解释道:“你家的牲口确实不少了,但我跟你大伯家还没有啊,这村里好多人家都养了,我跟你大伯也想养一头。”
说完自己也觉得这个理由有些简单,糊弄不了现在已经身为村长的李怀溪,于是又接着道:“工坊里这不是也有我俩的份子嘛,哪能什么活都交给你干,这俩毛驴算是我们的份子。”
自己把实话都说了,这下不能拦着自己了吧,三叔把李怀溪扒拉到一边,径直走进大门,牵着驴子朝着最后一台石磨走去。
随着三叔把手里的三粉驴套上,石磨缓缓转动起来,蚊香工坊的完全体正式落成。
六头毛驴加一匹马,拉动着五台石磨和两台石碾,在工坊的三间土坯房前有规律的转动着。
宽敞的院子里人头攒动,一百多人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村民们或蹲或站,围绕着自己面前黑乎乎的泥团,专心致志地做着手里的活。
整个院子里充满了嘈杂而有序的声音,人们相互交流着制作技巧和经验,偶尔还会传来一阵欢快的笑声,阳光洒落在每个人身上,映照出他们专注而投入的神情。
四条流水线变成十条,制作速度比去年快了一倍有余。
李怀山这边压力很大,因为第一批蚊香做出来的时候,他的蚊香架子还没有做好。
于是李怀溪又抽调出几个人来给李怀山,加紧打造晾晒架子和盛放蚊香的箱子。
为了提高效率,新打造的箱子也扩大了一倍的容量,由之前的一箱一百盘变为一箱两百盘。